关于一日三餐的诗句
1. 形容一日三餐的诗句都有哪些
1、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唐代·李绅《悯农》
释义:盘子中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
2、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乐府民歌·行行重行行》
释义:这种感情不要再说了,还是要好好吃饭。
3、疾行逾百步,健饭每三餐。——宋代·陆游《老景》
释义:快步走超过一百步,三餐饭都要吃。
4、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唐·白居易《华龙寺主家小尼》
释义:小和尚们只吃一顿饭,最怕夜深人静,饿得受不住。
5、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唐·白居易《卯饮》
释义:卯时喝一杯睡一觉,世上哪件事情不悠然自得呢!
6、书生卯饭动及午,姜掺菜丝烦自煮。——宋·王炎《双溪诗》
释义:书生卯时吃了饭,一直到中午才能吃第二餐,最烦自己煮姜和菜丝。
7、良顷千里,日食一升。——(民谣)
释义:你有一千公顷的土地种的粮食,你一天也只能吃一点。
8、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民谣)
释义:每天吃三顿粗茶淡饭,早上觉得很香甜,晚上也觉得很香甜。
9、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民谣)
释义: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而吃饭呢,晚饭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10、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唐·韩愈《答东野诗》
释义:早上很早吃饭,一直到中午才能吃第二顿,晚上通宵达旦地读书,到了早晨的卯时才能睡觉。
2. 俗语形容一日三餐的说法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一天需要的营养,应该均摊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摄取的热量应该占全天总热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补充上午消耗的热量,又要为下午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可以多一些。所以,一日三餐的热量,早餐应该占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那么,一日三餐应怎样安排呢?
人们常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一养生经验是有道理的。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而且还要讲究质量。午餐应适当多吃一些,而且质量要高。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至少要在就寝两个小时进餐。
3. 有一个句子是说一日三餐后面的是什么
一日三餐,茶米油盐酱醋茶
有时候为一个人倾尽一切,却比不过别人什么都不做。
我以为你会喜欢我的,可你只是喜欢我喜欢你。
下错的站台,恨过的你,都成了风景,我放过你也放过自己。
我不会再继续喜欢你了这段文字打完后我就准备离开你了。
我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却接受不了你喜欢的女人。
我只是卑微的小丑,翻几个跟斗,就等你拍一拍手。
时光像落叶一样匆忙,从不曾停留甚至连再见都遗忘。
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好了伤疤又忘了痛的蠢货。
你以为你对他来说很特别却不知道他对每个人都这样。
你是我此生难得的情分,我却是你恰巧路过的酒馆。
人人都忙于自己的欢喜与悲伤,有时候寂寞寂寞就好。
后来熬夜成瘾,终于习惯了没有人关心
笑容可以瞒过别人,可心痛却骗不了自己。
爱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
如果忽远忽近的洒脱,是你要的自由,那我宁愿回到一个人的生活。
一旦得到了对方,爱就停止了生长。
她成熟了懂事了不胡闹了可是也不爱笑了。
大概十字开头的年龄只有一身苍白的孤独和涉世未深的残缺。
这世界上最难熬的,并不是等爱的过程,而是等爱消失的过程。
喝下去的心酸是你,说不出的苦楚也是你
4. 古文中三餐分别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5. 古代人的一日三餐怎么吃
东方西方,饮食习惯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时从菇毛饮血逐渐进化到养生这一文明习俗。不过,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语句中,可以证实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国人已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也可以说明,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的习惯,非常普通,至于疾行逾白步之说,则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锻炼。恰如民谚所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饱食之后散散步,助肠胃消化,对身体有好处,看来自古皆以为然。
不过,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过午即不食,因佛说日午食,后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内的,所以,《五灯会元》把此条奉为佛律,即过了中午就不吃晚饭。
宋大诗人黄庭坚(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过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长庆集体》十九《龙华寺主家小尼》诗:“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却是对佛门弟子衷心悲悯的诗句。只是,古人认为过午不食也是长寿和保身养体的秘诀,并以为夜食过饱容易致病,宋人长年诀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觉,空气不流通,对人健康不利。而吃饭呢,即使不遵守佛律——过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饭时,不贪饱,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宋民间避瘅口诀又说:“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这卯时系指清晨五至七点之间,申时则指下午五至七点之间。早晨五至七点,一般人都是刚刚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听来,似乎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但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发现白居易恰恰就是一个最爱喝卯时酒的人,他有一首诗叫《卯饮》,歌颂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诗句云:“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看来他是在早晨五至七点种喝一杯酒再睡一觉的。其另一首《卯时酒》的诗,也盛赞“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诗更有这样的诗句:“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据史载特别早,朝廷上朝大约都在早晨六点,他却在早晨吃杯酒睡觉,到了中午寺庙都打钟了,心头那卯时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来,大约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当时任杭州太守)。
唐人起床特别早的事,有笔记书札记载,当时的人请客人吃饭,客人都是在早晨天还不亮时,即动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这虽然可以解释作当时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许多时间,但也可说明唐朝人的宴会。大都在午前,请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苏坡却不是个起早床的,从他的诗《答黄庭坚见寄二首》之一“定应笑我劳生在,卯睡闻呼衣为颠:两句诗来看,早上五至七点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书生秀才也大都睡懒觉,宋王炎的“双溪诗”中有一首就对诸先辈的“书生卯饭动及午,姜掺菜丝烦自煮”,大作同情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答东野诗中也说:“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形容了诗人东野的贫困和懒。而如果秀才诗人通宵达旦地吟诗读书,到了早晨的五至七点卯时才睡觉,民间避瘅诀的“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又一点也不足为怪,卯前酒肯定也并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
现代医学证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过饱,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养口诀是为:“早餐吃得好(指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吃可少。”这是精确计算了卡里路与能量的关系作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人的饮食习惯,不无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华人虽明知如此,一般的饮食习惯却恰恰是“朝餐动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后,大煮大烧,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饱,这就既不符佛律,又并非养生之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吃不到一日三餐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