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韶山的诗句
1. 关于“韶山”的诗句有哪些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bai,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du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韶山 宋•周行子(一说元代王文龙) 潇湘zhi云水梦中来,犹记蓬莱进酒杯。
歌罢远游人不见,玉箫吹月过东台。 昔年辛苦读丹经,梦里瑶台月自dao明。
玉洞桃花今寂寞,凤音亭下竹风生。 3、韶山 易祖槐 步履来山顶,孤专筇破晓烟。
峰高青碍目,树远翠迷天。 采凤台犹在,丹炉火未燃。
神仙虽怪诞属,千载到今传。
2. 关于“韶山”的诗句有哪些
1、韶山秀拔江清写,气象还能出搢绅。——宋·王安石《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
释义:韶山清秀挺拔,江水倾泻而下,气象万千,还出现过大官。
2、悬知北海经旬别,须滞韶山半日程。——宋·李之仪《若禔告行再寄二诗》
释义:预想到在北海分别了十日,又在韶山滞留了半天的路程。
3、暗谷路穷平野阔,回峦石断乱泉多。——宋·李复《分按洛西诸邑登山出永宁西望晚宿韶山寺》
释义:山谷阴暗路途平坦山野开阔,山岭回旋石头多断开,泉水比较多。
4、渐有人家松桂丛,韶州山水胜南雄。——宋·杨万里《过郑步》
释义:渐渐地在松桂林中看到了人家,韶州的山水超过了南方的任何一座雄伟额山峰。
5、茅屋一区山四围,门前蓣圃带茭池。——宋·萧澥《韶口山家》
释义:茅草屋周围都是山,门前长满了草本植物。
6、白云不到中峰顶,满目烟萝景象殊。——宋·释义青《第十三韶山是非颂》
释义:白云还不到中间山峰的顶端,满眼都是植物呈现出迥异的景象。
7、最好韶山境,烟笼翠色轻。——宋·释心月《颂古二十一首》
释义:最好的地方是韶山的地域,烟笼罩着青色的山峰。
8、水流山峙多清气,钟出高人自拔萃。——明·刘珝《大韶山水图》
释义:水从山中流出,呈现出清秀的样子,山中出现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
9、韶州西去是衡山,楚客舟从岭左还。——明·陈献章《寄邓俊圭》
释义:从韶州向西是衡山,楚国人驾着小船用山岭的左边回来了。
10、韶州山石奇,英州山石秀。——清·查慎行《双石》
释义:韶州山中的石头是奇峻的,英州山中的石头是清秀的。
3. 到韶山诗词全文
全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释义: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扩展资料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
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过去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
4. 求关于南岳和韶山的诗词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①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②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蛟③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④。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⑤寒日生于东。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5. 到韶山诗词全文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扩展资料:
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巡视全国各地后,在罗瑞卿和周小舟陪同下,从长沙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故乡。6月25日下午5时许到达后,下榻于卢家湾一号楼(现改为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即与当地干部谈粮食、水利等情况,批阅文件至深夜。
翌日黎明即去楠竹坨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韶山学校,并与师生合影留念。下午,访毛氏宗祠,到滴水洞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岸上围了许多群众,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还与农民群众合了影,又沿途视察生产情况。
晚上自费设便宴请亲戚、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员与老赤卫队员50余人叙旧言欢。客人散去,毛泽东回到韶山宾馆松山住房后,诗思如潮,浮想联翩,夜深不眠,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望。据身边工作人员说,毛泽东激动的几乎通宵未眠。
后来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又写,嘴里念念有词,哼来哼去,两个多小时后,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吟罢,又拿笔写了一行字,于是这首《七律·到韶山》问世了。
这首七律,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到韶山
6. 七律到韶山的诗意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
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
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手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
“逝川”指三十而年前的岁月。“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也就在1927年,蒋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回事变”。
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
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
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
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
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 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
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
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
因此,诗以写实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调。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59年6月写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韶山的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