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关于儒家的诗句
1. 白居易诗歌以儒家为主导,杂与那两家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2.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
小题1: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3分)小题2:应插在丙处小题3: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没有政教美刺的寄托)。
(3分)小题4: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讲述的是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上以强凌弱、为官者欺压百姓的现实。其目的在于希望当政者要对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的现象加以警觉。
小题1:点评:这是考查连贯的变式题,是一种全新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文段内容,又能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一道能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小题3:试题分析:原文: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他排斥的是没有政教美刺的诗歌,即“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的诗歌,也就是“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的诗歌。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用一种全新的形式提出来,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对以后的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性。
小题4:试题分析: 首先要理解“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含义,即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情。然后能分析某首诗歌所反映的这些内容。
点评:这是一道很有价值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既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又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文本内容去解决问题,这应该是以后命题的方向。
3. 白居易新乐府诗对传统儒家诗论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诗学理论上,《诗经》之后,直接将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甚至对应起来的,在白居易之前是不多见的。他的理论实际上将诗歌对于现实政治的干预功能发挥到了极限。
第二,语言方面,虽然乐府诗歌的语言在李白和杜甫的手中已经有所发展,但仍然是文人化色彩浓厚。白居易之新乐府则充分吸收当时口语进行创作,这种做法其实正是吸收了《诗经》中风诗的传统。
具体的可以多看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陈老说的好多东西虽然屡屡被人引用,但是真正消化吸收的还不多。
4. 儒家经典名句或古诗词
原发布者:东篱渴
儒家经典名句【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13、君子以文会友,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2、C E
13、A
14、①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②这种“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每点2分)
15、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②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从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说了这三点)(每点1分,概括表达1分)
12、依据第四段“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项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
13、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
14、无
15、无
6. 白居易现实主义的诗句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 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 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生 平诗歌理论文学创作本集和研究资料生平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 歌 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 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文学创 作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
7. 白居易的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8. 白居易托物言志的诗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27]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9. 白居易的诗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读张籍古乐府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 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 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 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 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 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梦仙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 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
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 渐失乡国处,才分山水形。
东海一片白,列岳五点青。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
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 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 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
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 秘之不敢泄,誓志居岩扃。
恩爱舍骨肉,饮食断膻腥。 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
空山三十载,日望辎(车并)迎。 前期过已久,鸾鹤无来声。
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 一朝同物化,身与粪壤并。
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营。 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
徒传辟谷法,虚受烧丹经。 只自取勤苦,百年终不成。
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 观刈麦 时为周至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题海图屏风 元和己丑年作。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
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 钩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
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 (尸贝)(三贝)牵不动,纶绝沉其钩。
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 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
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 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
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 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
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羸骏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踏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废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今人:一作今日。
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京兆府新栽莲 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月夜登阁避暑 。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白居易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