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工具船的诗句
1. 有关古代交通工具的古诗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2、《春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上面给你列了马和船了,这个是车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 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诗句有以下四句 轮台路上马蹄滑。
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轮台路上马蹄滑。
这句诗的意思为马蹄踏上打滑寸步难行。 这句诗出自唐代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原文为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首诗译文为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交河城边飞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次八句写天山雪的特色,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
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2、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这句诗的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
这句诗出自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的译文为驿站外断桥旁。
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这句诗的意思是车马声辚辚萧萧,路上的行人背上都背着弓箭。 这首诗出自杜甫《兵车行》。
原文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译文为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
3. 古代交通工具古诗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 涉及古代道路、交通工具的诗句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5. 关于古代交通和交通工具,道路的古诗,和词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8、《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9、《早发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2、《渔家傲》 李清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4、《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5、《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 与船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8·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9·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 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
11· 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然后,出现了有桨和帆的船。后来又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船。今天人们用太阳能和喷气式发动机作为船的动力,航行的速度令人吃惊,最高时速已经可以达到500千米以上了。
世界上最有名的船,大概要算是泰坦尼克号了,一艘华丽、高雅、精美绝伦的游轮,却在初航就沉没了。什么东西最让人留恋?不就是在最美的时刻消亡的东西吗!
当然,泰坦尼克号这艘最有名的船之所以名闻世界,还有归功于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灾难爱情大片《泰坦尼克号》。一段永垂不朽的爱情,更让人们对这艘游轮记忆深刻。
7. 还有什么课外的有关交通工具的古诗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纳兰性德《菩萨蛮》
尽量避开课本,暂时就想到这几首,不知道可不可以。
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诗句
1. 证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名言或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1。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
革命路线确定以后,革命干部就起决定作用。 毛泽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2. 证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名言或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1。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革命路线确定以后,革命干部就起决定作用。 毛泽东
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3. 论述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学科不断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认识在快速发展。
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更多方面发展。
同学们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吗?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定律是怎样得来的呢?17世纪以前,生产活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人们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带动一些简单的机械。
后来,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
到了18世纪,有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18世纪后期,热机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热机是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实践证明蒸汽机还存在不少缺点,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加以改进。
在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人们又制成了一些新的热机。如为了交通运输的需要,制成了柴油机和汽油机;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制成了蒸汽轮机。
当时的热机一般效率很低,怎样用较少的燃料来使热机尽可能地多作功,即一定量的热到底可以转化为多少功?这是物理学和实际生产技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人们就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
1840年至1878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J=4. 18焦耳/卡=427公斤米/千卡。这就从实验上证明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同时,又有人在理论上从气体的定压和定容比热之差推算了热功当量的数值。这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为什么蒸汽机不在中世纪出现?为什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要到19世纪后期才被人们发现呢?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了一定实践的需要,才能提出某种认识的任务。
蒸汽机是在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迫切需要强大的动力机以后产生的。因此,蒸汽机就不可能在中世纪出现。
蒸汽机在生产上广泛运用以后,为了提高它的工作效率,人们就得不断改进它,这也是实践的需要。以后生产又向前发展,实践又向人们提出了更新的任务,为了满足各生产部门的需要,又制成各种更新的热机,这样又必然促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热机效率以及生产中遇到的能量转化的新问题,人们就要从事各种科学实验,这样就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最后导致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可见,这个定律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发展的基础上发现的,没有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定律是不可能发现的。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说明,认识不仅从实践中产生,而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索、去解答,从而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例如,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发报机、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还有,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还能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就可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
生活在大森林里的老猎人,听到鸟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蛇医看见被蛇咬伤过的伤口,能够立刻指出这是眼镜蛇还是响尾蛇,等等。
这些都表明,谁在哪一方面的实践多,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谁对哪一方面的知识就多,人的认识能力正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社会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一代比一代更聪明。实践的发展还能给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人靠自身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的检验手段,可以从一滴血迹、一根毛发或一个烟头验出其血型和其他成分,帮助破案。
飞驰在高空中的人造卫星,可以把地面行人拍摄下来。实践发展所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的认识工具的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人类认识的视野,使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人并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不懂得人的认识从产生到发展都要依靠实践,而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靠有一个好的头脑。
诚然,有一个健康的头脑,是获得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人的。
4. 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学科不断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认识在快速发展。
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更多方面发展。
同学们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吗?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定律是怎样得来的呢?17世纪以前,生产活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人们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带动一些简单的机械。
后来,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
到了18世纪,有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18世纪后期,热机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热机是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实践证明蒸汽机还存在不少缺点,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加以改进。
在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人们又制成了一些新的热机。如为了交通运输的需要,制成了柴油机和汽油机;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制成了蒸汽轮机。
当时的热机一般效率很低,怎样用较少的燃料来使热机尽可能地多作功,即一定量的热到底可以转化为多少功?这是物理学和实际生产技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人们就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
1840年至1878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J=4. 18焦耳/卡=427公斤米/千卡。这就从实验上证明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同时,又有人在理论上从气体的定压和定容比热之差推算了热功当量的数值。这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为什么蒸汽机不在中世纪出现?为什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要到19世纪后期才被人们发现呢?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了一定实践的需要,才能提出某种认识的任务。
蒸汽机是在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迫切需要强大的动力机以后产生的。因此,蒸汽机就不可能在中世纪出现。
蒸汽机在生产上广泛运用以后,为了提高它的工作效率,人们就得不断改进它,这也是实践的需要。以后生产又向前发展,实践又向人们提出了更新的任务,为了满足各生产部门的需要,又制成各种更新的热机,这样又必然促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热机效率以及生产中遇到的能量转化的新问题,人们就要从事各种科学实验,这样就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最后导致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可见,这个定律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发展的基础上发现的,没有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定律是不可能发现的。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说明,认识不仅从实践中产生,而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索、去解答,从而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例如,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发报机、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还有,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还能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就可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
生活在大森林里的老猎人,听到鸟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蛇医看见被蛇咬伤过的伤口,能够立刻指出这是眼镜蛇还是响尾蛇,等等。
这些都表明,谁在哪一方面的实践多,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谁对哪一方面的知识就多,人的认识能力正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
社会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一代比一代更聪明。实践的发展还能给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人靠自身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的检验手段,可以从一滴血迹、一根毛发或一个烟头验出其血型和其他成分,帮助破案。
飞驰在高空中的人造卫星,可以把地面行人拍摄下来。实践发展所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的认识工具的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人类认识的视野,使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人并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不懂得人的认识从产生到发展都要依靠实践,而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靠有一个好的头脑。
诚然,有一个健康的头脑,是获得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人的生理只是能力发展的一个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是能力。
5. 那些名言俗语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的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1。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
革命路线确定以后,革命干部就起决定作用。 毛泽东。
6. 有关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的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点,又要看各自的特点
6、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古诗与哲学2008-08-31 20:0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