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谢的诗句
1. 与王谢相关的诗词
《乌衣巷》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次申屠子迪韵 其二》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东南岩壑窅,游子欲何之?
野鸟惊飞疾,溪船逆上迟。
放怀须醉酒,对景漫题诗。
王谢经行处,萧条似旧时。
《西河 金陵》
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2. 写“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台城游·水调歌头全文
作者:贺铸 (宋)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
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 写“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
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
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
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
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
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
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
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
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
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
字了。
4. 除了《满江红·金陵怀古》和《乌衣巷》还有什么诗词是提到了旧时王
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萨都刺《金陵怀古》: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周邦彦《西河》: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王士祯《秦淮杂诗》: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陈亮《念奴娇》: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段成式《和周繇见嘲》:王谢初飞盖,姬姜尽下山。
关于堂前燕的诗句
1.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作者以翩翩堂前燕做题目,为什么
此诗的原文是: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1.模仿后人对《诗经》的做法,以首句为题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二句用比兼兴的手法。堂前之燕,冬去夏来,有一定之时,而我“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久出不归,长为他乡人。与诗句中的最后一句话“远行不如归”一句又巧妙结合,全篇浑然天成。
“藏”字说的是冬天看不到燕子,反映南迁过冬的习性
2.“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从门来,即从门外来。夫婿见此情景,作出了一个异常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映——“斜柯西北眄”,他不是与妻子欢叙,也不是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他外出归来,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故才在瞬间表现为如此情态。
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容纳了夫妻之间的内心世界,此时丈夫看到女主人为流浪汉缝补衣服而心生想法。增加了诗句中的矛盾冲突。
3.从燕子具有南迁过冬的习性和从远行不如归中可知,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过去的王谢的住址上如今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但燕子仍然选择旧时的巢穴。
2. 关于堂的诗句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临江仙 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宿无可上人房 马戴
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
河汉秋深夜,杉梧露滴时。
风传林磬久,月掩草堂迟。
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3. 飞尽堂前燕,有哪些描述物是人非的古文诗词
1、物是人非事事休
宋
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2、而今物是人非
宋
辛弃疾
《新荷叶 和赵德庄韵》
3、物是人非
宋
晏几道
《洞仙歌·春残雨过》
4、物是人非
宋
黄裳
《蝶恋花·谁悟月中真火冷》
5、物是人非
宋
蔡伸
《水龙吟·画桥流水桃溪路》
4. 跪求歌曲中,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堂前燕”是什么典故,是什么意
都不是什么典故,都是用燕子的习性来比如事或者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转世燕还故榻。”就是用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燕子于春天北去,于秋天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5. 堂前燕是什么意思
堂前燕:家中的燕子。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365666136衣卷》。
是刘禹锡借“王谢堂前燕”写世事变迁,不是烟子换了地方,而是昔日的王谢堂换成了今日的“寻常百姓家”,以小小的燕子做中心,而见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之感,发人深省。
扩展资料:
1. 原诗为:《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3.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4.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乌衣巷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