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夜意象的诗句
1. 古诗中关于夜得一般意象是什么
在土族当代诗人衣郎的诗歌创作中,夜晚是反复出现的一个典型意象。
诗人借助“夜晚”这个意象,在夜情景的衬托下,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冷漠及自己内心的痛苦。衣郎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是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时空背景而存在,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黑格尔说:“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世界各民族的诗歌,都把认识意象作为解构诗歌的台阶。”解读衣郎诗歌中的夜意象,不仅能准确认识他诗歌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对衣郎诗歌整体风格的深入把握。
夜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诗人热爱夜晚,对夜晚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夜色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在夜间,诗人的情感活动十分丰富。
夜意象在衣郎诗歌中的反复出现是与客观社会现实、诗人主观意识以及创作思维等有着一定联系的。在衣郎的诗歌中,“夜”意象,有以下三个象征意义: 夜意象,是形象化的社会背景 在衣郎的诗歌中,通过“夜”这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衣郎所体验到的现实,所认识的社会:冷漠、昏黑、苦涩,充满了迷惑,没有方向感。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表面的虚假繁荣,背后其实是精神文明的严重颓废。这种恶化表现在诸如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阂,伦理价值的丧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等。
衣郎诗歌揭示了这一时代的危机及诗人对当今社会文明的忧虑。 诗人笔下的现实世界,与诗人心中充满了爱心和温暖的世界有很大的差别,读衣郎的诗能感觉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现代社会的冲突。
在《车站广场》这首诗中,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刚来城市的乡下人的内心焦虑,在诗中写道“握紧行李 走下从乡下开进城市的/破旧客车 捡起丢掉的灵魂/必须在咚咚声中跺掉鞋上的泥土/才能溶入这个文明城市更大的沉默之中”, 这里使用“捡起”、“跺掉”两个动词,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的身份与地位的尴尬状态,说明了乡下人想融入城市,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接着又说“大家都是陌生人/……/一个嘈杂的车站/竟然找不到/另一个相似面孔”, 在城市乡下人感到寒冷,大家都是陌生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和交流,人与人的关系如同石头和山等沉默无语的物体,无法互相沟通;如同鸟儿和人群,虽然都能发出声音,但最终还是彼此都听不懂。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内心活动而提炼出来的独特形象,诗人传达主观情感的载体。在衣郎的诗歌中,“夜意象”包括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体验、思想领悟以及审美感受。
在他的诗歌中,“夜”不仅象征着形象的社会时代背景,渲染了浓郁的凄凉气氛,同时也是诗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时代文明转变到后期消极影响中的特殊心态的表现。 冷漠的社会现实,导致了衣郎心理上的孤独和悲凉。
《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
从夕,亦省声。”夜是温馨的家,只有夜晚,诗人才感觉到个体生命的客观真实存在,让诗人才有安全感和真实感。
诗人的这种深刻体验是个人的、独特的,同时又是时代的、社会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在衣郎诗歌中,在夜意象的暗示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作者的极其孤独的心境,是作者所感到的人类存在的悲剧意识,这既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时代的冷漠氛围,又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审美效果。
夜意象,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寄托 衣郎不仅通过“夜”意象来揭示现实社会的特殊状况,表现自己对时代不满的情绪,同时把自己的审美理想用“夜”来衬托渲染,夜色中唤醒世人的清醒与警觉。因此,衣郎选择“夜”这一意象绝非偶然,夜晚对他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特定时刻的来临,从来不需要提醒,但是它承载的情感却永远闪烁着光芒。
在衣郎的诗歌中,夜晚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心境,在悲剧性的社会中,在通向梦想的道路上,诗人正是借助有限的夜晚实现了对“无限”理想的追求和表达。在寂静的夜里,诗人不是为了在黑暗中隐蔽自己,而是为了寻找自我,放弃肤浅的、虚幻的、冷漠的,寻找深刻的、真实的、温暖的。
在他的诗歌《但我仍然习惯在夜晚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中写道:“淡淡地/命运像刀片一样打开或关闭/但我仍然习惯在夜晚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抛弃负罪感/杂念和被动的诗句/用一些词来重新找到自己/那是:厚德、济世、爱生”, 只有在夜晚,诗人才可以放弃虚幻的目标,超越自己内心的忧虑,在多变的社会中寻找到温柔的归宿,实现自己的愿望。 衣郎在他的“博客公告”里说“诗人应该伏在大地上获取灵性和经验,内心和语言之间应当相互关怀。
而写作当中对经验的激发更多地依赖于诗人的想像力和对语言的敏锐程度。诗歌要承担起对生活中艺术的发现和认知。
许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谦卑地从身边简单的事物当中体察神性的世界,我深知险境,但我忽略疼痛”。 在衣郎的诗歌中,诗人总是在极凄苦的境界中借助夜晚渐入温柔梦乡。
在那里享受着宁静和幸福,在认真地体察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灵感,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 作为一个守夜人,诗人要做的不只是点燃自己,那样的结果是自我毁灭,而是应该为世人提供精神动力与话语之乡的权力。
在诗歌《日记:守夜人》中“守夜人为此。
2. 收集描写春,江, 花, 月, 夜意象的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嘻嘻,初次合作,请多指教!!
3. 关于意象的古诗
1、月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释义: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2、冰雪
《念奴娇·过洞庭》宋代: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著 同:着;玉界 一作:玉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 一作:沧冥;岭表 一作:岭海)
释义: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3、柳树
《送别诗》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释义: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4、长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释义: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5、鸿雁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宋代: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长山 一作 长水)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46465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释义: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4. 叶赛宁的夜这首诗描述了怎样的意象
生态文学诗歌代表作,意象有:河水、幽暗的松林、明月(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等,主要突出大自然之寂静。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5. 求10个意象和关于这10个意象的诗句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 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9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0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 ,流民。
6. 描写黑夜的古诗
一个黑色的心情,停滞不前,曾几何时的等待,梦幻般的美,最终由一个共同的黑替代,命中注定,还是?不想也罢。飘荡的我,在期待一个奇迹,有着海风的吹拂,有着用风写自己故事的心情。期待那一天,站在海边,沐浴着阳光,阳光退后,是大片大片雪花的凋落。可是,黑夜降临,我的一切无了踪影。无了背后的辛酸,明了今生的无奈,换来此时的落寞。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只留下身后缠绵的叹息。白,已无存在的价值。黑,早已踏遍整个心窝。曾几何时的放弃和心躁不安,终究要找个借口。
我说,给我个理由,找梦想的理由。自言自语般也算是个美。或许,那是唯美的专一。黑色的我,看不透,是离愁。喜欢阳光,却向往黑暗的独自。太过戏剧性的表演,掩盖了墨汁般的心情。
不懂世间的复杂,原以为自己活得精彩,整天的嘻嘻哈哈背后却藏着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外套着一把大大的且布满沧桑的锁。这个锁锁着我精神的点点滴滴,钥匙在何方,就在黑白间处。在黑夜流离下熏熏的我无意中在若即若离的空间里打开了这把陈旧的锁,顿时,黑色的液体四溅,恍惚间,顷刻后,在黑色的时间里回眸万千,找回了自己。
对,我属于黑色的灵魂,一个注定漂泊的灵魂,一个注定灰飞烟灭在黑色幻想中的灵魂。我试着挣脱,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反抗。可惜,我,做不到。黑色的花开了,下一秒等待它的却是凋零。凋零在人生黑夜边缘的空隙处,处处乱飞的言语,绿烟红雾,
7. 描写各种意象的诗
大自然中雨雪风霜一类景物,雪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因而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历代诗家对雪妙笔生花的描绘和热情洋溢的赞美,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诗经》中《小雅、采薇》的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二、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雪下大了,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三、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全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极有韵致,不论是写雪的动态美“如雾转”,还是写雪的静态美“似花积”,都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四、(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雪,一般都写它的颜色与形状,但深夜的雪是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8. 用月亮来表达意向的诗句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含有夜意象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