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炼字诗句
1. 有关炼字的古诗词
对酒【作者:居节】
三杯莫惜瘦颜酡,百岁其如半去何。炼尽少年风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
沧江倦客新黄发,空谷佳人旧翠蛾。竺国蓬山那可问,醉乡深处且婆娑。
言志【作者: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梦旧【作者:白居易】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谒焦炼师【作者:王昌龄】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灵墟山【作者:李白】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赠胡天师【作者:武则天】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西苑宫词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张元凯】
方士如云泛海槎,采真元不为丹砂。
万金炼就壶中药,愁杀仙人萼绿华。
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作者:葛一龙】
仙翁炼药处,荒草没为洲。一点水心绿,客眠如白鸥。
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只恐麻姑来,愁与人烟接。
刘仙石【作者:祖无择】
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
南屏【作者:朱翌】
百步阶头长进步,南屏堂上立移时。
明明万象森罗处,争鍜炼雕镌费我诗。
伤王霁【作者:郑獬】
欲炼此心成古镜,清光直透太虚明。
朝来一洒故人泪,依旧尘埃满匣生。
玉蝶泉【作者:张珪】
仙人修炼地,玉井著神功。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
可堪清澈底,那更施无穷。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
炼丹观【作者:黄甲】
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
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2. 关于练字的诗句
1、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明·李贽《续焚书》
3、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唐·耿湋《咏宣州笔》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我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常罚我抄班规20遍,我只好三支笔一起握。我常对人说,我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韩寒
3. 有关炼字的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被过滤了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4. 能写出几个“炼字”讲究的诗句吗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
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回答者:西伯利亚的狼 - 状元 十五级 10-24 13:01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 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
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 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 适合练字的诗词
中国最唯美的9首古老情诗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七、《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 古人炼字的句子有那些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第三四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炼字。一个"锁"字,把龟蛇二山在形势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换成"夹大江"之类,那就味同嚼蜡了。
毛主席《清平东·六盘山》后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流"、"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写得十分传神。
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
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诗人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在锦江边上。这里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毛主席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粪土"二字不但用的恰当,而且用得简练。
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杆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关于炼字的诗句
1. 可以体现炼字的诗句
原发布者:易发表网
古诗中的炼字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关于炼字的古诗
如下,望采纳:
对酒【作者:居节】
三杯莫惜瘦颜酡,百岁其如半去何。炼尽少年风月在,剩留余事病愁多。
沧江倦客新黄发,空谷佳人旧翠蛾。竺国蓬山那可问,醉乡深处且婆娑。
言志【作者: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梦旧【作者:白居易】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谒焦炼师【作者:王昌龄】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灵墟山【作者:李白】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赠胡天师【作者:武则天】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西苑宫词二十四首(有序)【作者:张元凯】
方士如云泛海槎,采真元不为丹砂。
万金炼就壶中药,愁杀仙人萼绿华。
炼药洲与郑君熙醉题石上【作者:葛一龙】
仙翁炼药处,荒草没为洲。一点水心绿,客眠如白鸥。
今年太湖浅,添却几弓阔。只恐麻姑来,愁与人烟接。
刘仙石【作者:祖无择】
神仙不死石长存,万古千秋表洞门。
人欲求真好修炼,莫徒将杖叩苔痕。
南屏【作者:朱翌】
百步阶头长进步,南屏堂上立移时。
明明万象森罗处,争鍜炼雕镌费我诗。
伤王霁【作者:郑獬】
欲炼此心成古镜,清光直透太虚明。
朝来一洒故人泪,依旧尘埃满匣生。
玉蝶泉【作者:张珪】
仙人修炼地,玉井著神功。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
可堪清澈底,那更施无穷。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
炼丹观【作者:黄甲】
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
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3. 有关练字的古诗
1、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2、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
唐代: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3、捣练子·望书归
宋代:贺铸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译文
对敌斗争的边防前线,离得很远很远,传送文件的驿站异常的稀少。赶紧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给丈夫穿。只有在梦中多次与亲人相见的愿望尚可实现。只盼望冬去春来能得到亲人的回信。
4、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5、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代: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
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
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4. 关于练字的诗句
1、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明·李贽《续焚书》
3、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
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唐·耿湋《咏宣州笔》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我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常罚我抄班规20遍,我只好三支笔一起握。我常对人说,我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韩寒
5. 古人炼字的句子有那些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
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
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第三四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炼字。
一个"锁"字,把龟蛇二山在形势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换成"夹大江"之类,那就味同嚼蜡了。
毛主席《清平东·六盘山》后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卷"字是炼字。
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了诗的语言。
"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更加突出。毛主席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流"、"走泥丸"就更加苍劲有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气概被毛主席用恰当的比喻描写得十分传神。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
杜甫《恨别》第三四两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老"字是形容词当动词用。
诗人从爱国主义的情感出发,慨叹国乱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滞留在锦江边上。这里只用一个"老"字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第七、八、九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
毛主席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粪土"二字不但用的恰当,而且用得简练。
形容词即使不用作动词,有时也有炼字的作用。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杆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
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体现炼字的诗句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