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解】:
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出处】:《东坡七集》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完整诗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86636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另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示例〗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3. 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有哪些
1.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 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高处,从全局出发。
二、《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 [释义]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2.[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完整诗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386636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另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示例〗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2. 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有哪些
1.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 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高处,从全局出发。
二、《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翻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 [释义]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2.[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解】:
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出处】:《东坡七集》
4. 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意思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意思的诗句:1、《题西林壁》宋代 :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2、《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3、《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4、《游山西村》宋代:陆游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5、《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