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关于柳的诗句
1.人教版小学语文关于柳的诗句
【小学一年级】 一去二三里北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画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小儿垂钓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南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北宋.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四年级】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五年级】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牧童北宋.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扬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关于柳的古诗大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志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咏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高鼎《村居》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渭城曲 》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3.小学学过的柳的古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咏柳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一年级关于柳树的古诗词
描写柳树的古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11、《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12、《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13、《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14、《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15、《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16、《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17、《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8、《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19、《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0、《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中小学关于柳的诗词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
6.小学学过的柳的古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咏柳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7.有关柳树的诗句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8.关于柳树的诗句
关于柳树的诗句: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春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春风轻轻吹拂人面,带着清新的杨柳气息。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
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5、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出自唐代韦庄的《台城》
原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关于柳的诗句及意象
1.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2.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4.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关于柳的诗句以及意象
1.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2.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3.请介绍关于“柳”的诗句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喻意及象征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4.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5.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关于柳的诗句意象
1.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关于柳的意象诗句
1.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4.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关于柳的诗句和意象
1. 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 写柳的诗句,以及表达的感情
咏柳诗歌赏析 柳树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围绕它,无数文人学士创作了无数的华章名篇。研究它们,分析它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现择其一些名篇加以分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柳树比成一个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妩媚动人,又运用设问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风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诗歌首联作者好象站在云天之上,视野从长安的章台街巷延伸到楚地的郢路,到处都是满目的柳树。人人都说它风流无比,我来到这儿又正是它最漂亮的时节。
沿着小桥一路走去,小桥到了尽头,而放眼望去,顺着长堤看去,一眼望不到头。颈联对仗工整,表现了作者对柳树的热爱之情。
尾联“忍”其实是不忍。怎能忍心看着柳絮飘花,飞上酒楼,扑打酒旗。
因为柳絮一飞,春天就即将过去。表现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复带烟。
本诗描写的是秋日之柳,却先从春柳写起。柳条飞舞,追逐着东风,在酒筵之上,跟随着舞女翩翩起舞。
旖旎的春光使人如痴如醉,乐而忘返。三四句却陡起波澜,如何肯到了凄清的秋日,在斜阳之下,在阵阵蝉鸣声中,垂柳又该多么伤感呢?诗歌欲扬先抑,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无限感慨,自伤时光飞逝,而个人却无报国之门,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单以柳为题的诗,就多达十几首,诗句中用到柳字的就更多了。大致分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咏柳喻人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捉来描写春天。约定俗成,杨柳成为春天的象征。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
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身影,婀娜多情。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二、咏柳自伤 杨柳柳枝纤细苗条,与美女的身材相吻合,因此古人常以杨柳作为美女的写照。这类诗的代表作是《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三、咏柳送别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对于无可奈何的分别,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惜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量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怨? 四、渲染气氛 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不少诗句借用柳树,或正衬,或反衬,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前者如《隋宫》中的两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正面渲染了隋朝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后者如《二月二日》中的两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花、柳、蜂、蝶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但它们却不会顾及人的悲欢哀乐,这和失去了生命的春天的诗人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而反衬出诗人的凄苦心境。
《咏柳》赏析 马茂元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
4. 以柳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相同点是什么
1、柳者,留也。柳意象有丰富的内涵,最常见的还是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
2、柳的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易栽易活,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所以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3、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4、柳,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在读者接受之后,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代人创作时,往往受其影响,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雨’净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5、“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
6、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在古代诗人笔下,“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同情。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且涵义丰富。
5.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百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度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道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版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权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关于柳的的意象诗句
1. 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关于柳意象的诗句
1. 以柳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相同点是什么
1、柳者,留也。
柳意象有丰富的内涵,最常见的还是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2、柳的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易栽易活,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
所以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3、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4、柳,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在读者接受之后,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后代人创作时,往往受其影响,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雨’净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
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5、“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
“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
6、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在古代诗人笔下,“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同情。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且涵义丰富。
2. 在古诗中柳有什么象征意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在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图”: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一舟临岸,但见习习晓风轻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风景之凄凉,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清秋图之中.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后令人倍感黯然神伤.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因为柳“细、长、柔”的内在特质之美,恰与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尤其是宋代词人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传统,涌现了大量阴柔之美的婉约词作.
3. 含柳字的诗句,分别表达了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1、《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
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
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
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
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
“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
《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
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们美镲”⑷ 5、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柳意象既可以个体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也可以类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现“人。
4. 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5. 含柳字的诗句,分别表达了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
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1、《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
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
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
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
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3、“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
“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
《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4、柳是六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况且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
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毕竟,诗人的诗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所使用的物象也只能是他们所看到、所熟悉、曾经引起他们情感波动的物象。这些物象往往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们美镲”⑷ 5、柳具有独特的表现性。,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
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诗人抒写离别,自然就会觉得“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
柳意象既可以个体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也可以类生命形象作为时间流的象征,因而就出现“人们无。
6.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7. 【找出古诗词采用以下意象的诗句,并分析此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草
一、月亮意象:代表人生的圆满、缺憾,表达思乡、思亲 的情感有月亮的诗词: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ب“回乐烽前沙似雪ا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إ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ا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إ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柳“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代表离情.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 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三、秋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旷、宁静.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失意、孤独、漂泊无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凄清、迷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四、草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乐府诗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若有请采纳,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小学关于柳的意象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