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关于雪的诗句
1.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3.雪的诗句加赏析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4.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5.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唐代: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释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赏析: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6.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逢雪寄人>
夜月不落孤灯长, 无根雪水比春江。 我寄白雪三千片, 君报红豆应以双。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雪的飘落
是思想的一次安息
我坐在你走过的路边数花朵
安息了 安息了
厚厚的软绒遮了
跳跃着火苗的印迹
一尾想念的鱼 悄然
潜入眼角透明的湖泊里
7.描写雪的诗句及品析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
1. 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2. 雪的诗句加赏析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3. 写雪的古诗词和赏析
终南望余雪
作者: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按】相传此诗为应试之作。唐代应试诗限五言六韵十二句,作者只写四句即交卷,问其故,曰“意尽”
【阴岭】终南山在长安西南,从长安遥望,只见其山北,而山北为阴。
【霁色】雨雪停后,夕照微光抹林梢,反添寒气,正如俗语之“下雪不冷融雪冷”。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读诗《终南望余雪》
我很喜欢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为什么要对这首似乎名气不大,又非常短的诗感兴趣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对诗的一种感悟所致吧。
唐代诗人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在《唐诗纪事》中对祖咏这首诗的有这样的记载:说的祖咏有一次参加举人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终南望余雪”。考试开始以后,祖咏经过短暂的思考就挥笔写下了这四句诗,之后就交卷了。监考官一看他的卷子,认为这怎么能行,就问祖咏:为什么就写这么短?这根本不符合考试的要求,他回答说,我的意思全都在上面。历史证明,祖咏的正确的。当时诸多考生“符合要求”的文章都早已经成为尘土,而祖咏的这首诗却流传至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想祖咏的诗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将会流传下去。
当代文学巨匠鲁迅也说过这样的话:“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就是写作应该遵循的规矩。我很崇拜鲁迅先生,其中很重要的是他的朴实无华的文风和精炼的语言是很值得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博客写作中必须注意的。如果我们真正学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大了。
4. 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5. 急需“描写雪的诗句及赏析”要完全哦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6. 描写雪的诗句及品析
青玉案·元夕
作者:复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制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百走过,度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知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道正可参看。
7. 雪的古诗,要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áo)。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qiú)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行,酒宴上胡琴琵琶与羌(qiang)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yuan)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
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
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
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
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
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
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
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
8. 描写雪的诗与赏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赏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关于雪的诗句并赏析
1. 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 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3. 关于雪的诗句有哪些并赏析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逢雪寄人>
夜月不落孤灯长, 无根雪水比春江。 我寄白雪三千片, 君报红豆应以双。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雪的飘落
是思想的一次安息
我坐在你走过的路边数花朵
安息了 安息了
厚厚的软绒遮了
跳跃着火苗的印迹
一尾想念的鱼 悄然
潜入眼角透明的湖泊里
4. 雪的古诗,要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áo)。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qiú)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行,酒宴上胡琴琵琶与羌(qiang)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yuan)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
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
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
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
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
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
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
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
5. 急需“描写雪的诗句及赏析”要完全哦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6. 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诗二首·其一》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5、《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6、《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7、《寿阳曲·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赏析: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
7. 雪的诗句加赏析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雪的诗句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