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诗句(描写岩画的诗词)
1.描写岩画的诗词
左江岩画
原始的血液融入山岩
生存之意志永恒
隔着千年遥望
先人的呼吸与呐喊
落入了汩汩而过的明江
唯有那神秘的赭红
见证苍海桑田
见证繁衍生息
2.花山岩画的对联200字
早春时节,左江两岸春意拂面。
云雾缭绕间,绿的、黄的、红的……鲜亮的色彩点缀其中,凤尾竹、灌木、木棉花和峭壁上赭红色岩画共同构成了一副神秘而震撼的文化图景。 谈及刚刚入选世界遗产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画家任赛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去年早春,受国家文物部门邀请,任塞和北京美术组20余位画家赴广西崇左花山岩画所在的区域采风,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当地山川是非常秀美而独特的。
和其他文化遗产聚焦一处人文、自然风光不同,花山岩画是绵延了一百余公里的狭长景观带。对画家而言,现场写生对视觉感受和记录是最为完整的。
绘画作品不是对文化遗产的照搬,而是用艺术化的手法对当地景致与人文风貌的艺术再现。”7月26日,任赛在北京环铁艺术城的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3.花山岩画的相关传说
关于花山壁画的传说也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个奇人叫蒙大,他十来岁就食量惊人,且力大无比。那年兵荒马乱,官刮民财,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压迫,决心起来造反,但苦于没有兵马刀枪,怎么办?他每天上山砍柴,总是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一筹莫展。一天,来了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送给蒙大一叠纸和一支笔,老人吩附道:“你在这纸上面画兵马刀枪,等到满一百天,纸上的兵马就会变成真人真马了,但千万不要让任何人知道”。老人说完便飘然而去。从此,蒙大每天干活回来,就关在屋里写写画画,废寝忘食。他母亲觉得奇怪,追问他,他总是说:“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谁知在第99天时,母亲实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紧吧,待我看看他画的是什么。于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门进去打开画箱。刹那间,只见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马的纸片哗啦啦飞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变成了壁画。
传说太过神奇,除了为花山岩画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并不能解释岩画的真正源起。关于这些画的来历,也是众多学者力图解开的一个谜。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4.写花山岩画的400字作文
真真正正看过百花齐绽的人,绝对会不由自主的跪倒。就像小泽征尔第一次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双膝跪下,声音颤抖地说着,这种曲子,绝对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百花绽放的瑰丽场景,并不像书上所描绘的那样平面死板,而是更加的灵动秀美。说白了,这美丽,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我所谓何人何时,都会被此所深深折服。
然而现在,我来到了花山,这一座堪称是人间仙境的美妙地方。我又三生有幸,观赏到了百花齐放的奇景。我相信,当时的我,是被其所震撼到的,震撼到,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5.美丽的花山岩画作文
写作思路:紧扣主题,有时读者会被作家的思想和想法所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倾向于使用太多的细节,而且非常具体,这不是读者所需要的。尽量给读者提供真正需要的细节,为了避免混淆,不要涉及过多的细节。
正文:望都汉墓壁画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东汉墓室壁画之一。东汉时期是自秦朝统一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由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相互融合,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时代风格时期,加之不断吸收域外艺术的新因素,因此,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巨大的丰富、提高和拓展。
汉墓壁画布局均衡、疏朗。从壁画内容和仅分布于前室的布局意向来看,前室可能夸耀墓主生前的地位,甬道顶部的券形壁上,画有鸟兽腾驰其间的云气,云气则意寓墓主死后进入"天界"。汉代的升仙迷信意识,通过墓室结构的空间与壁画内容的整体设计表达出来。
在用彩上,壁画用墨勾勒单线轮廓,再填施朱、黄、黑三色。面部线条工细,衣纹用笔粗简有力。赋彩虽用平涂,但颜色有浓淡之分,已属最初的渲染手法。
在绘画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线条为主,勾勒的细线流畅,富有弹性,粗线则连勾带染,组成醒目的衣褶。人物形象的处理,采用3/4的侧面造型,使动态与脸部神情都得到简洁而充分的表现。这种不加背景的单个人物具有肖像画的性质,较写实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身份与形貌特点。
在汉代墓室壁画中,望都壁画具有独特的风格,预示魏晋以后人物画的更大进展,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演变及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望都汉墓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花山岩画的主题内容
相比对“为何作画”漫无边际的猜测,对于绘画内容的研究,因为有着直观的画面作为依据,就显得有的放矢得多。 据专家考证,这些战国至东汉时期绘制在天然崖壁上的图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花山岩画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光绪年间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
明江东岸的花山岩画绘制在临江绝壁上,整个画面长200多米,高约40米,有画像1800多个,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和羊角钮钟等,以人像居多,共有1300多个。岩画人像有正面和侧面之分,正面人像高大,皆双腿叉开弯膝而立,双臂高举,神情潇洒。岩画中的中心人物居于画的中央,身材魁梧,头戴虎冠,身佩长剑,威风凛凛,是队伍中的首领。一般的头领也是体魄健壮,剽悍异常,与众不同,突出于群体之中。侧身人像数量众多,有的头戴饰物,有的赤身裸体,有男有女,动作刚健有力。众多的体形较小的人物簇拥在身形高大的“首领”周围,形成众星捧月的构图。远看,岩壁上一片赤红如血,近看画像密密麻麻,整幅画面把许多元素混杂在一起,喧闹而热烈。 这些画面在表达着怎样的主题?错综复杂的符号代表了什么意思?人物为何整齐划一地跳起舞来?目前专家学者们也是各有各的见解,没有形成共识。
从众多人物的姿态上看,画面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或节日庆典。画中人物大多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分开成屈蹲,明显是模仿青蛙的姿态,而蛙神崇拜正是壮族的古老传统,青蛙舞至今仍在民间有所流传;其次,画面中出现很多铜鼓,这种重要的礼器也多用于祭祀场合;另外,一些人物形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画面出现了身怀六甲的妇女、成群结队的小人,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古骆越人的生殖崇拜。据这些内容可以推断,画面表达了一种欢乐、庄严、神圣的场面,如果不是祭祀,也是某种庆祝仪式。而在古代骆越人的生活当中,盛大的节日庆典,往往是和祭祀同时进行的,在举行仪式的过程当中,当然也少不了敲铜鼓、跳蛙舞。
不管画面具体描述了哪一个场景,它都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骆越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力量的歌颂,以及祈望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
7.名词解释 广西左江岩画
左江岩画在连亘左江数百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共发现岩画79个点、178处、280组。
其中宁明花山岩画是左江岩画的代表,距崇左市区50多公里。距南宁160公里,画面宽约170米,高约95米,共有111组画面,图象1900余个,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而居左江岩画之冠,堪称世界岩画史上的珍品。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些岩画的年代看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认为是,左江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创作。对花山岩画含义和思想内容的确切解释,在学者中却众说纷纭,各有所见,使花山岩画更显得扑朔迷离。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崇左左江花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