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关于国家的诗句
1.杜甫有关爱国的诗句有那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关于杜甫爱国的古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扩展资料: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杜甫写的爱国的诗
战哭多新鬼, 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4.关于杜甫忧国的诗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还有很多,就不加赏析了: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
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飘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
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盛唐诗人还不惯于引战争苦难入诗。
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发抒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及战乱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扶风豪士歌》、《永王东巡歌》、《南奔书怀》等等,他写参与这场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还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写百姓苦难的,是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们。李嘉佑写战后凋残景象:“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
(《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陂战地花容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
5.关于杜甫忧国的诗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还有很多,就不加赏析了: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
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飘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
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盛唐诗人还不惯于引战争苦难入诗。
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发抒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及战乱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扶风豪士歌》、《永王东巡歌》、《南奔书怀》等等,他写参与这场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还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写百姓苦难的,是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们。李嘉佑写战后凋残景象:“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
(《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陂战地花容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
6.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_______________肉华。
7.杜甫的爱国诗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杜甫为国家着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