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关于枫桥的钟声的诗句
1.有关“枫桥的钟声”的诗句有哪些
1、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宋·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3、宋·周弼《枫桥寒山寺》
江枫吟咏工,幽寺冷遗踪。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试问谁曾见,憔应独有松。
4、明·文徵明 《姑苏十景册·枫桥》
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
5、明·高启 《赋得寒山寺送别》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2.由枫桥的钟声,想到了张继的诗句是什么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今江苏苏州。
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3.枫桥的钟声的诗句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僧广明(宋·李龏)忽辞同侣去,自喜水烟浓。江草有闲色,野僧无定踪。衣韬方眼笠,瓶系曲枝筇。明宿枫桥寺,先听夜半钟。
宿枫桥(宋·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枫桥寒山寺(宋·周弼)江枫吟咏工,幽寺冷遗踪。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试问谁曾见,惟应独有松。
枫桥(宋·胡珵)朝辞海涌千人石,暮宿枫桥半夜钟。明日馆娃宫里去,洞庭呼起一帆风。
4.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的诗句
枫桥的钟声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大漠的孤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1、《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使至塞上》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
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枫桥夜泊》赏析:
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
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赏析: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
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领略枫桥的钟声一句我联想到张继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