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1.包含事物哲理的诗句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游山西村 (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2.关于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关于哲理的诗句有哪些
您好。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4.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5.关于哲学的诗句
1、《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鹊桥仙·纤云弄巧》——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断句》——宋代:苏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6.求:描写事理哲理的好诗句及其含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7.关于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写出包含事物哲理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