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莲花高尚品德的诗句
1.赞美荷花高贵品质的诗句
1.《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唐·李颀 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 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
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3.《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4.《咏新荷应诏 》南北朝·沈约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2.赞美莲花高贵品质的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这个是最耳熟能详的褒奖;再有,莲藕有节,也延伸出一层士大夫和国士的应有的爱国节操和清廉自守的品质。
1.莲花,蘸着些许清水,写出生命的瑰丽。远看,如瞎似雪;近看,似画如诗。英姿与神韵,令人流连忘返;色彩与芬菲,催人祢想遐思。莲花纤嫩,莲叶柔韧,穿透重重淤泥与~~深水,凸显生命的高贵与鲜活娇美。
2.你看,那满池的莲花真是惹人喜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似乎还在沉睡;有的含苞欲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则已经热情绽放,露出迷人的身姿。当微风吹过,池水泛起波纹,莲花仙子们随着风儿羞滴滴地舞动着。那一片片飘落的花瓣,仿佛是仙女们不小心撒落的串串珠宝。那黄色的花蕊,好似女王的王冠,华贵而耀眼。
3.莲花,它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植物,它高尚的品质也是让我值得学习的,是我们所有人敬佩的。我时时刻刻都被它的中方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它在我的心中是最美最美的;是我心里的一大骄傲。
3.赞美“莲花高贵品质”的名句有哪些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2,接天莲叶无穷碧。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4,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诗人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5,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出自《莲花坞》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
4.赞美荷花“高贵品质”的诗句有哪些
1.《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唐·李颀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
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3.《荷 》唐·李峤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4.《咏新荷应诏 》南北朝·沈约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赞美“莲花品质”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莲花品质”的诗句
1.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3.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唐·白居易《东林寺白莲》
4.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清·石涛《荷花》
5.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唐·李白《古风》
6.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草。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唐·温庭筠《莲花》
6.赞美“莲花高贵品质”的名句有哪些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2,接天莲叶无穷碧。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4,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诗人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5,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出自《莲花坞》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
7.赞扬高尚品格的诗句
1、竹石
【作者】郑燮 【朝代】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朝代】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3、石灰吟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8.形容莲花品质清高的诗句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朝代】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注释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关于赞美一个人高尚的诗句
1.赞颂人的高尚品格的诗句
古诗:竹石
竹 石
(清)郑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形容赞扬一个人有高尚品德的名言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 ——孔子
忠诚是通向荣誉之路。 ——左拉
众人以亏形为辱,君子以亏义为辱。 ——尸子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
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 ——林逋
荣誉就像萤火虫,远看闪闪发光,近看既不发热,也不怎么亮。——约翰·韦伯斯特
依靠别人的名声生活是可悲的。 ——尤维纳利斯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 ——彼德拉克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 ——裴多菲
3.咱赞美人品质高尚的诗句
咏 寒 松
[南朝]范 云
修条① 拂 层 汉②,
密 叶 障 天 浔③。
凌 风 知 劲 节④,
负 雪 见 真 心。
[注释] ①修条:修长的枝条。
②层汉:云层。
③天浔:天边。
④劲节:竹木生出枝杈的地方,在这里比喻坚贞的节操。
[大意] 修长的松枝轻轻地擦着白云,它密密的松叶严严地遮住了蓝天。寒风劲吹方知它不屈不挠,大雪重压方能看到它坚贞的节操。
[评析] 这首诗赞美了松树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4.赞扬高尚品格的诗句
1、竹石
【作者】郑燮 【朝代】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朝代】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3、石灰吟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5.咱赞美人品质高尚的诗句
莲花也是荷花1 莲花 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主要象征着美、爱、长寿、圣洁. 2 荷花,中国人的六月花神,迎着夏日骄阳正展示着她的绝世秀色,“轻轻资质淡娟娟,点缀园池亦可怜”:拙政园“四壁荷花三面柳”,艺圃池中香暗度,怡园正绿香红舞、拥莲媛三千,退思园也有冷香飞上诗句……晴日里,好似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吐彩莲,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古人云:“游莫美于春台,花莫盛于芙蓉”,诚不虚也。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花色品种极多,花色红、白、绿、紫和杂色皆有,品种有一梗两花的并蒂莲、一枝四花的四面莲,乃至一茎十花的“十面观音”,还有花小如枣的碗莲,千姿百态。 李渔称荷莲具“三可”之妙,一曰可目: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茎叶日上日妍,有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花之即谢,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二曰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三曰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餐盘,互芬齿颊。即使霜中败叶,亦可摘而藏之,备终年裹物之用。故曰“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闲情偶寄》)。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三教共赏之物。《群芳谱?荷花》云:“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成为美丽、纯洁、坚贞的代表。《诗经》有“灼灼芙蕖”,美其形,屈原“制芰荷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取其洁。 魏晋以降,荷花渗入了佛教意蕴。佛教创自干旱、酷热的印度,印度人的绿荫碧水情结与生俱来,自然喜爱那绿叶如盘的出水芙蓉,相传婆罗门教的大梵天即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佛教迎合大众的爱莲心理,借以弘扬佛法。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所以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为喻。 相传摩耶夫人坐于莲花座上生下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池中生出千叶莲花。所以,莲花成为佛的坐床,称为“莲花座”,座势叫“莲花座势”。据《观音菩萨授记经》,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都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中国东晋高僧慧远创白莲社,后之净土宗亦叫“莲宗”,荷莲成为佛教的象征。 佛教有步步生莲的传说,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载,释迦牟尼在兰毗尼园“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另有鹿女步步生莲的传说。《杂宝藏经?莲花夫人缘》记载说,在雪山边学仙的婆罗门提婆延,“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气流堕石宕。有一雌鹿,来舐小便处,即便有娠。”足月后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长大“即能行来,脚踏地处,皆莲花出”。鹿女后为乌提延王王妃,生五百子,皆成“辟支佛”。步步生莲花寓有走向清净解脱之道的神圣意义。这应该是园林中莲花铺地的神圣涵义。 荷花,在道教中又成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手中的法器。亦僧亦道的朱耷,选择的居住环境也是“竹外茅斋橡下亭,半池莲叶半池菱”(《题荷花》)。 中华自古爱莲,早在周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就有荷花的装饰图样,它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清张潮称“莲以濂溪为知己”(《幽梦影》),指的是以“濂溪自号”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写了情理交融、风韵俊朗的《爱莲说》。周对莲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赞美莲花的清香、洁净、亭立、修整的特性与飘逸、脱俗的神采,比喻了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把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品格浑然熔铸,实际上也兼融了佛学的因缘,构成了拙政园“远香堂”、“藕香榭”等苏州园林景点意境。周敦颐《爱莲说》犹一曲不朽的“莲花颂”,“赢得芳名万载传”。 莲花雅洁,成为传递爱情之象征物。古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著名的南朝爱情长诗《西洲曲》,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情味隽永,表达了对爱人的怀念深情。 莲之可口已如前述,但以莲入馔,中国文人也吃得风雅。三国时,就有人用荷叶制成酒杯,使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赞美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