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雪的诗句
1. 关于雪的诗句——《夜雪》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唐)白居易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2. 关于雪夜的诗句古诗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 夜雪古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4. 有关雪夜的诗句 古诗
1、楼船夜雪瓜州渡
宋
陆游
《书愤》
2、雪窗休记夜来寒
宋
晏几道
《玉楼春》
3、夜雪初霁
宋
姜夔
《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
4、夜雪初积
宋
姜夔
《鹧鸪天·辛亥之冬》
5、夜深知雪重
唐
白居易
《夜雪》
6、夜来城外一尺雪
唐
白居易
《卖炭翁》
7、夜雪卷书帷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8、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宋
欧阳修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9、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宋
晏殊
《蝶恋花·南雁依稀回侧阵》
10、雪窗休记夜来寒
宋
晏几道
《玉楼春》
11、常记东楼夜雪
宋
晏几道
《六么令·日高春睡》
12、夜来深雪前村路
宋
晁端礼
《水龙吟·夜来深雪前村路》
13、夜霜如雪
宋
晁补之
《满江红·月上西窗》
14、夜来急雪绕东堂
宋
叶梦得
《临江仙·梦里江南浑不记》
15、夜来听雪晓来看
宋
朱敦儒
《朝中措·夜来听雪晓来看》
16、一夜不知两鬓、雪霜侵
宋
向子諲
《虞美人·倚窗人似莺藏柳》
17、雪艳江天夜
宋
张元干
《卜算子·芳信着寒梢》
18、雪月交辉清夜
宋
曾觌
《西江月·焕烂莲灯高下》
19、雪林一夜收寒了
宋
范成大
《菩萨蛮·雪林一夜收寒了》
20、一夜头如雪
宋
辛弃疾
《生查子》
5. 夜雪这首诗的意思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作者:唐·白居易
扩展资料: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但可以发现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6. 夜雪这一首诗没有从哪一角度来描写夜雪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因此,作者没有从雪的形象这一角度来正面描写夜雪。《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鉴赏:“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7. 夜雪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夜雪_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触觉,视觉,听觉】“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8. 夜雪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昨夜开始 纷纷扬扬下起大雪,诗人初觉衾枕增寒,又时时听到院子中厚重的积雪 弯折竹子的劈啪声,天明前又看到积雪堆积在窗户前,室外分外明亮。 诗句写一夜大雪不断。从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渲染雪之大、积之 厚、天之冷,使人产生不堪承受的感觉,直觉满纸寒意逼人。
【鉴赏】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 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 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 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 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 韵味。
“已讶衾枕冷”一句开头,细细品来,就会感受到其独到的描写方式。 不写天气,不写环境,仅仅一个字——“冷”,形象地表现了雪即将到来的 感觉,还有一个“讶”字,也暗含了雪的到来。正因为雪的落地无声,所以 通过它的冷来感受才显得更为贴切,朦朦胧胧之中忽然就越发的冷了起 来,原来那是因为下雪了啊!
“复见窗户明”,紧接着的就是视觉上的变化,窗户的“明”,亦是为了 写雪的意图,大家都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可是窗外却分外的明亮,这又说 明了什么呢?那是因为雪下得大,雪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 了亮光。这又同时说明了雪的到来,并且是夜雪的到来。这是多么生动 又传神啊!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时已经明知是下雪了,而且是大雪,可 为什么偏偏是夜深才知呢?“折竹声”这样细小轻微的声音在大白天如何 能够听见?在夜深的时候,那折竹声就会显得更加清脆,这一结句以有声 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真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 涧》)相媲美。
这首诗最令人感觉到不同一般的还是他的创新之处。从触觉、听觉、视觉、感觉上来透彻地描写夜雪的降临,更以精细的笔触把夜雪的另一种 美描写得栩栩如生。
9. 赞美雪夜的诗句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内容】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本诗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雪景,而是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写起。
感觉:首句不从正面写雪,却从感觉写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衾”“枕”暗示“夜”字,“讶”“冷”暗传“雪”字,紧扣诗题,文笔简洁了当。
视觉: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听觉:三、四句笔锋一转,从听觉角度来写。寂静的夜晚,不时传来积雪压折竹枝的清晰的响声,可见雪下之久、之大、所积之厚。
第三句一个“重”字,是全诗的诗眼。一、二、四句都围绕这一“重”字展开,雪下之久、之大、之厚,无不落在它的身上,这一“重”字,既是诗人对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诗人心情的一种披露。
寒冷的冬夜,诗人心绪不佳,彻夜无眠,感觉“衾枕冷”,看到“窗户明”,听到“折竹声”,不由自主地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诗中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孤诣(yì),独出机杼(zhù)。通篇采用侧面暗示,将雪虚笔写出,这就使得这首小诗含蓄隽(jùn)永,韵味悠长,不愧是咏雪诗中的珍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听雪夜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