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兵役制度的诗句
1.关于兵役的诗句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卢纶的《塞下曲》六首,也是赞美军人的1,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4,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5,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6,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前出塞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关于兵役的诗句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卢纶的《塞下曲》六首,也是赞美军人的
1,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6,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写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古诗
找到反对无义之战的当代名句一首,供参考:
问征讯
文/李者也
守土当争尺与寸,却非黩武纵而任。
战国铁蹄互攻伐,天下少壮半已尽。
从此故园再难回,累累白骨幽幽恨。
慈母不知儿已殁,犹向鸿雁问征讯。
【注】战国时期诸侯国会盟台,位于安阳市殷都区的柴库村一带。春秋战国无义战,互相攻伐。柴库村虽非大规模的古战场,但作为诸侯国的会盟台,是各国炫耀武力、策动战争的标志物之一。过此地,感于战争对人类的毁灭性破坏(被迫反抗外敌侵略的战争除外),写此诗。
4.简述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历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历史上曾实行过多种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士卒由奴隶主和平民充任,奴隶不能服兵役,只能随军服杂役。卜辞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战时召集兵员出征的记录。
据《周礼》,西周时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羡卒”(后备兵役)之分。春秋中、后期,逐步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并已出现郡县征兵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进行兼并战争,竞相扩编常备军,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秦国规定凡17岁的男子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傅”。
傅籍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实际上有的男子15岁就傅籍,随时准备应召入伍。
此外,魏、齐、秦等国还考选招募勇士从军。 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
秦朝沿袭前制,更趋完善。西汉初年,凡20岁的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记,从23岁起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称“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守边郡,称“卫士”或“戍卒”。
另一说认为,服这两年兵役统称“正卒”。服役期满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应征,至56岁免役。
汉武帝时,除实行征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 三国初期,主要实行募兵制。
后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改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为兵户。
兵户世代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晋时期盛行这种制度。
隋、唐这两朝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此制始于西魏,至隋、唐逐渐完善。
唐朝府兵3年简点一次。“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
一般21岁入军,61岁出军。府兵由设置在各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隙训练,并轮番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战时领命出征。
出征时,自备兵器、口粮;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唐初,府兵社会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
高宗显庆五年(660)以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优待办法被取消,府兵社会地位下降,导致大批逃亡。玄宗开元十年 (722)起,“召募壮士充宿卫”,逐步改为主要实行募兵制。
宋朝,盛行募兵制。对应召者,根据身长、体魄及技巧等条件确定等级。
凡“亢健”者,编入朝廷直接统辖的禁兵,“短弱者”编入隶属地方州府的厢兵。边境地区的蕃兵,由当地部族组成。
就地执行戍守任务的乡兵(民兵),由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土民组成。 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
元初,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蒙古族男子“尽佥为兵”。后因兵源不足,又规定汉人20户出一兵,“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元史·兵志》)。
凡当过兵或“壮士及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世代为兵。明朝前期,各卫所的军士,少数驻防,多数屯田,农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出征。
军士之家列为军户,世代服兵役。英宗正统年间,屯田制遭破坏,军士大量逃亡,改为主要实行募兵制。
清朝,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世代相袭。清末,编练新军,招募兵员,士兵在常备军中服现役3年后,转为续备军和后备军。
中华民国初年,主要实行募兵制。1933年6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曾颁布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的兵役制度 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参加武装组织的人出于政治觉悟和民族大义,不计物质报酬,英勇战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人、农民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实行绝对的自愿制”。红军的兵员补充,一般采用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逐步升级的办法进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农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人民军队和民兵。民兵既是配合军队作战的有力助手,又是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巨大源泉。
这种建立在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基础上的新型的兵役制度,对于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开展人民战争,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
1955年7月3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3月7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改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1984年 5月31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服现役满5年的义务兵,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改为志愿兵,继续服现役;退出现役的士兵和军官以及其他符合兵役条件的公民,在规定年龄内服预备役;民兵组织既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又是预备役人员的基本组织形式。
5.中国历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兵役制度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5、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
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
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
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
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
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
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6、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
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
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7、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
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8、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
6.求一个关于征兵的诗,最好古体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