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暗示性的诗句
1.草在古代诗歌中暗示着什么
1、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阴阳失和喻君臣不协)。这一传统在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花园》
2、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
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文天祥希冀复国
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孟浩然期望归隐。
3、草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相思的物象。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
【宋】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 尽还生。 秦少游
4、移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5、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6、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订梗斥妓俪幻筹潍船璃尽,春风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感时伤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
2.带有草字的诗句并有相同的暗示意义的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3.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
梅花表示自己道德高尚,品格突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梅花坚韧的品格,一般在诗歌中文人以梅花自己,体现自己的品格高古和不屈
柳很经典,一般出现在送别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还有就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的诗句很多,用在送别之中。
草的意象就多了,不像上述两者的意象基本上就是一个,有表示不屈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表示心仪之人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基本上这两个意象是比较常见的,还有表示自己低落心情的,衰败之感的。。草的意象非常多。
4.有暗示性象征性事物的古诗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关于月的暗示性诗句
1.“月”具暗示性的诗句,及象征意义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2.“月”具暗示性的诗句,及象征意义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3.关于写月的诗句,及分类分析
(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迹长管短攮的归痊害花感伤之情) 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 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暗示曲声的感人)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 (哀愁,更觉蜀道之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
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别”句借江边月影烘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月圆人不圆) 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为蜀人,李白对故乡峨嵋山的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此诗写出了诗人与峨嵋山月,也可以说是故乡的自然山水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江上望月,月影随人;峡行月隐,思念不绝。)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思于俯仰之间,凝缩的语言,凝缩了乡思和乡愁。)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以浓郁的诗情道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关于月的诗句,名言,语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5.有暗示性象征性事物的古诗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关于诗的暗示性的文章
浅谈诗词的暗示性 作者 李正连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蕴籍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
诗词的暗示性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含蓄,一是寄托。钱钟书说:“夫‘言外之意’,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
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
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知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
这番话对含蓄与寄托作了明确的诠释。(一)含蓄 诗词中的含蓄一般采用的是意象象征法,避开对于对象的直接描写,而把视角转向对象周围的景物,以环境来暗示人物的性格。
试看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是一首宫怨诗。作者运用委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物的手法,写出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形孤影单在深宫中长夜无眠,卧听宫漏的情景。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百结,那份倾诉不尽的满腔怨情,难以言表。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诗里,即便字字都写怨字也难以表达主人公的怨情。
所以,诗人干脆就不写怨,而是用以景托物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三句全是写景,以井边的梧桐,秋深的黄叶点题,渲染色彩,烘托气氛,把一个萧瑟凄苦的环境显现在读者的面前。
接着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来表明此刻正是深夜。然后,笔锋一转,视角转入室内,突出描写了室内具有代表性的两件生活用品,即熏笼、玉枕,最关键的是“无颜色”三个字。
为什么是“无颜色”,是用旧了呢?还是主人公对这些已是视空见惯了呢?实际上,在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境况下,此刻即使是雕栏玉砌,对一个孤独凄苦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卧听南宫清漏长”,孤女彻夜不眠,在一声声清漏声中辗转反侧,此时此地此人的凄苦心境不言而喻。诗人在这首《秋词》中,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浓墨重彩地点染背景,描写环境,只是末句中客观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卧听宫漏。
不去说怨,而怨言自现。暗示的巧妙运用,道出了弦外之音。
这就是诗中含蓄所生发出来的奇妙作用。如果整篇都写怨字,读起来便索然无味。
再来欣赏一下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小词里,诗人的“昨夜雨疏风骤”,“ 应是绿肥红瘦”,把风雨过后叶茂花稀的暮春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妙处就在诗人没有“多”、“少”等常见的话语,而是选用了“肥”和“瘦”两个字,格外传神。“肥”和“瘦”不仅表述了花与叶整体的稀与密、多与少的对比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
雨后叶子的繁茂和花瓣凋零,都婉然如见。《蓼园词选》云:“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篇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难怪,此词蜚声诗坛,脍炙古今,其绝妙就在于叙事彰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传情暗隐,做到了显与隐的辩证统一。
(二)寄托 寄托比含蓄要更隐蔽一些。含蓄是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有迹可循。
而寄托则把暗示部分埋伏在语境中,读者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去寻找,即刘勰所谓“义生文外”。 试看王维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了此处的幽静清新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雨后的傍晚,明月当空,微风习习,清泉鸣唱,树影婆娑,景象之美无可名状。
接下来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打破了这里的“空山”静谧的气氛,告诉人们,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内心所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诗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但各有侧重。
颔联写物,颈联写人。泉水,青松,翠竹,莲舟,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寄托人生的追求,以物芳而明志高,以人和而望政通。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道出了诗人归忍山林的心声。
再看北宋冯延巳的词《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种种情态。 这首词大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主题。
第一个层次,是开篇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交待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又暗示了主人公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心情并不平静。
好像猛然的春风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这两句写景自然,达情含蓄,情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
第二个层次描述了主人公“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高中具有暗示性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