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来峰诗句
1.登飞来峰的诗句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图)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登飞来峰》诗画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登飞来峰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3.诗名里带飞来峰字的诗词有哪些
1、《登飞来峰》哲理诗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
2、《飞来峰猿》
宋·释文珦
恐山还欲去,着尔慰山灵。挂处频分影,吟时不见形。鹫峰愁外远,巴峡。
3、《题宝林寺禅者壁(山名飞来峰)》
唐·方干
邃岩乔木夏藏寒,床下云溪枕上看。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
4、《飞来峰》
宋·董嗣杲
理公著脚五峰前,树石苍浮滴翠涎。因指何年飞到此,要栖中国悟来禅。
5、《飞来峰猿》
宋·顾逢
天竺如巴峡,画图无此奇。挂藤伸黑臂,剥果馁黄儿。孤影池中夜,三声。
6、《飞来峰》
宋·胡仲弓
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长对冷泉亭。飞来何不飞将去,空与山僧作画屏。
7、《登宝林飞来峰》
宋·黄庚
乘风飞步碧崔嵬,万壑千岩入眼来。古甃直穿沧海破,浮图高拂白云开。
8、《陪曾宏父登冷泉亭望飞来峰》
宋·李处权
何年此峰独飞来,群山让秀中崔嵬。神刓天画不可状,仰视孤高摩斗魁。
9、《飞来峰》
宋·林景熙
何年移竺国,秀色发棱层。清极不知夏,虚中欲悟僧。树幽岚气重,泉落。
10、《武林山十咏·飞来峰》
宋·梅询
竺慧指此峰,飞来自灵鹫。猿鸟曾未知,烟岚尚依旧。兴亡谩千古,天地。
11、《五峰合涧诗·飞来峰》
宋·释遵式
乾坤持中枢,动运非物图。欝欝彼灵鹫,飘飘如飞凫。层空累怪石,古木。
12、《游下竺飞来峰和存了侄韵》
宋·阳枋
嵯峨擅北高,幽静还西竺。虎蹲石根奇,龙蟠藤蔓曲。面横白水湖,背列。
13、《飞来峰》
宋·杨蟠
飞来天竺远,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识,千年岂有神。
14、《飞来峰》
宋·张履信
飞来何处峰,木杪夜千尺。愁猿唤不应,月色同一白。
15、《登飞来峰》
宋·郑清之
悬崖石路擘苍苔,川窦岩扉处处开。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
16、《飞来峰》
宋·周麟之
西域崭崱群玉峰,悬崖万丈穿玲珑。世人不识真鬼工,夜半跃起随雷风。
17、《题飞来峰》
宋·朱继芳
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彼树亦如寄,吾生。
18、《龙门飞来峰》
明·高启
风吹峨眉云,东依此山住。我来不敢登,只恐还飞去。
19、《飞来峰》
明·史鉴
久图山泽游,苦为风雨款。惊雷破重阴,及晨光已显。逶迤入幽深,厉揭。
4.登飞来峰的诗意‘
1、诗意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作者
宋代王安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赏析
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登飞来峰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登飞来峰体现飞来峰高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