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坛的诗句
1. 描写天坛的句子有哪些
1、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2、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徵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3、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4、除祈谷坛和圜丘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即斋宫和神乐署。 斋宫实际是座小皇宫,是专供皇帝举行祭祀礼前斋戒时居住的宫殿,也有城河围护。
5、神乐署则是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之下,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官署。它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署衙的位置在外坛西部,与斋宫隔墙相邻,是一组标准的衙署建筑。
6、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
7、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
8、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为宽12间,纵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
9、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后,用它来举行祈谷礼。1751年,正式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10、据传,北京古建筑材料中有着名的四宝,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庙前殿正中三间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现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击后重修的,其形状和结构都与原来的一样。
11、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徵“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
12、天坛的构造比皇穹宇复杂,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式,仿佛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
13、天坛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14、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
15、北京天坛,宏伟、壮观、精致。皇帝祭天,供奉神、灵、日、月,都在这里显示出来。人来在天坛,仿佛看见了当年皇帝虔诚的神志,仿佛看见了皇帝恭恭敬敬的动作。古时候,科学的落后,就连皇帝也希望自己得到上天的保佑,让上天保佑自己的江山代代相传,让上天保佑自己的天下长久永远。
2. 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古诗、歇后语、传说
天坛传说是北京市的汉族民间文学。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民间文学
类别的第一项:由北京市崇文区申报的“天坛传说”入选。
建坛传说
《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
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中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坛故事
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而天坛的汉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传说的记载,这说明,汉族民间早就有关于益母草的种种传闻,逐渐被民众附会到天坛的传说中来了。再如《甘泉与天坛的甜水井》的传说,也是有渊源来历的,清人王士祯曾做诗:
“京师土脉水甘泉,
顾渚春芽枉费煎。
只有天坛石好,
清波一勺买千钱。”这里的“清波一勺买千钱”指的就是传说中天坛甜水井的水,说明天坛甜水井的传说,至少在清代就已广为流传。
坛根儿传说
“坛根儿”是北京老百姓对天坛周边地区的称呼,以天坛为中心,北有金鱼池、西有天桥、东有法塔和四块玉、南有筒子河,这些地方俗称“坛根儿”,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的聚居之地。
在这里流传的传说很多,如《金鱼池和龙须沟》、《龙晴金鱼》、《沈万三脚跺金鱼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会
最底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称为“坛根儿”的天坛周边地区的一些传说,被逐渐附会、纳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坛传说的系统中,从而丰富、扩大了天坛传说的内容和领地。从“坛根儿”的传说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天坛传说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现实生活变革的制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属于世俗性的部分,则逐渐扩大,越来越多。
人物传说
历代帝王天坛致祭活动的逸闻轶事,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行迹,历来成为市民的
街谈巷议,在坊间广为流传。在这类传说中看到的乾隆、光绪等封建帝王,都是民众通过一
两件事情来展现,而不是对这些人物的整体描写,不可避免地偏离人物或史实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但在这些传说里,老百姓对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贬评价,有时不免黑白分
明,脸谱化了,但他们所表达的无疑是平民的立场和观点,跟正史不会一样。而这正是这类传说的价值所在。
3. 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
1、《天坛》——宋代 陈洵直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3、《天坛归》——唐代 元稹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4、《天坛上境》——唐代 元稹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
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1、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3、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4、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4. 请问天坛的名句是什么
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出自明代王守仁的《元夕二首》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2、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出自唐代郑谷的《天坛》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3、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出自唐代元稹的《天坛归》 为结区中累, 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 烟火万人家。
译文:为了避免在权力中心劳累,所以辞官回归田园生活,再次来到这个旧的城池,万家的灯火都是明亮的。 4、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清明天坛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5、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出自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日天坛独酌》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天坛的诗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