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制度压迫人的诗句
1.关于封建压迫的诗词曲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人性是人的本性
自私、贪婪、畏死等等皆是人的本性
是人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下演化而来的
虽然看来不那么光彩但确实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必须正视的
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对人性的压迫
并不是来源于封建制度本身
而是伴随中国封建制度而来儒家文化
这个问题可能要从秦始皇开始追述
始皇帝创立的秦帝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奉行法家
推崇严刑峻法及耕战国策
在这一制度下我认为对人的本性是不压迫的
甚至是符合自然法则的
到汉初从高祖到景帝都是使用道家手法治国
推行无为而治极其宽松
而到汉武帝为实现中央集权并最后达到北击匈奴的目的
开始以儒家董仲舒的理论治国
这时候开始强调君臣父子(也就是孔丘的那套)的等级区别
当然相比之下还是宽松的
到唐宋还是宽松
但宋末出现了朱程理学
主要概括是“存天理,去人欲”
裹小脚、男女大防等就是这时候推广开的
这时的儒学就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要知道“人欲”就是人性的表达
朱程理学在进一步强调道统的同时开始抹杀人性
这在明清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一直延续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明中叶有个王守仁
提出很不一样的看法并形成了“心学”
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而明末出现了人性的解放和资本的萌芽
这得益于当时各级官僚的不作为(这个不作为得益于皇帝怠政)
到民国前叶四川出现了李宗吾
自称厚黑教主撰写《厚黑学》
这是我看到对人性的最真实的解述也是和儒学最好的融合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你能明白
你要对自己的问题有解答必须对儒学有所研究
因为特殊的原因我们古代的封建史基本就是儒家史
而儒家是否对人性进行了压迫
就要从最基础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否正确入手
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就不存在压迫
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那么压迫就无处不在
一家之言供你参考
3.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的名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鲁迅 《忽然想到五》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 《呐喊自序》
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篡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鲁迅 《灯下漫笔》
4.关于封建社会农民痛苦的古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盛夏,天气又干又热,太阳光非常炽热,就像是燃烧的火焰。在这强烈的阳光烧烤下,田野里尚未成熟的庄稼变成枯焦的样子。农夫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种植的庄稼将要失收,一年的辛苦要落空。以后没有粮食来养活一家人,况且,还有沉重的租税压在身上,怎么能够活下去呀?他们的心里焦急万分,就像是开水在煮。
旧社会的农民生活这样痛苦,可是那些贵族豪门子弟,一点也不劳动。他们靠农民的血汗养肥自己。炎热的夏季,他们十分清闲自在,扇子摇摇,潇潇洒洒。
这一首古代民歌,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生动恰切的对比,鲜明深刻地揭示出农夫和公子王孙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石壕吏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秋浦歌 李白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古诗词鉴赏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古诗词鉴赏
蜜蜂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5.求陈寅恪先生描绘封建制度下文人丑态的诗
在现在可以看到的陈先生的诗中,似乎没有描写“封建制度”下文人丑态的诗,有的只是描写xx极权统治之下文人丑态的诗。
1.文章(作于1951年)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哈哈笑(一作“白头学究心私喜”),眉样如今(一作“当年”)又入时。
2.经史(大约作于1951年底至1952年初)虚经腐史意何如,溪刻阴森惨不舒。竞作鲁论开卷语,说瓜千古笑秦儒。
3.男旦(作于1952年)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太息风流衰歇后,传薪翻是读书人。
陈先生晚岁撰写诗词大都词旨隐晦,且几乎每句用典,故读懂颇为不易,因我能力实在有限,只能检出最浅显易懂的三首以供参考。若对陈先生晚年诗文感兴趣可以阅读余英时先生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此书在大陆禁止发行,仅其中4篇论文在大陆相关书籍中有所刊载,然只可窥其一斑,欲求全书只可求诸网络)。
6.封建专制赋税体制下的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古诗句
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李绅的悯农,
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古代受科举制度压迫的人有哪些
“士农工商”,士林阶级强势利用所谓的圣人学说把科举制度下的人群归类划分。
士,当然是金字塔最顶端的存在,但“士”也大多掌握在少数势力的麾下,寒门成功者少有,且多成“士”即非寒。农,最广大的群体,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往往也是被剥削的主力。
工,作为科学技术的先驱,却被士林视如不务正业的人,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如娼僚走卒,不得不为之悲哀。商,最被歧视的行业者,但往往又是潜在阳光下最喜黑的人所热衷。
再有就是军户,乐户,匠户等等了,大多数时期这类人和商人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