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理的诗句加赏析
1.富含哲理的诗句,加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
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
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
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
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
“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
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
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
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
“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
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
2.富含哲理的诗句,加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
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
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
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
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
“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
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
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
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
“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
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
3.求有哲理的诗句及赏析
《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哲理古诗要有赏析
长歌行
汉乐府
译文
植物群生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花叶上映着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晒干。
温煦的春曦如施万物以德惠恩泽,万物也欣欣向荣放出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了,花叶枯黄,衰败凋零。
百川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野望
王绩
译文
傍晚来到了东皋向远处望,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萧瑟。
放牧的人在驱赶牛群回圈,牧人骑着裂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看着却不相识,只好和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5.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默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接网,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反而牢禁了自己!红藕也是一种清雅的植物,却缺少梅花那份不屈的风骨;梅花傲雪,有的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娥娜;红藕悲秋, 空余“落红万点愁如海”的断肠。 秃鹫也是一种食肉的动物 却缺少猎豹那份傲人的勇猛; 猎豹飞奔捕食,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秃鹫捡食腐肉,显露了自己的无能 七、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品评】 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 (其一), “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 (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 “ 试玉 ” 、“ 辨材 ” 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 赠君一法决狐疑 ” ,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 赠 ” 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 不用钻龟与祝蓍 ” 。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
6.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一、《放言》(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二、《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默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蜘蛛接网,为的是捕捉飞虫;春蚕作茧,反而牢禁了自己!红藕也是一种清雅的植物,却缺少梅花那份不屈的风骨;梅花傲雪,有的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娥娜;红藕悲秋, 空余“落红万点愁如海”的断肠。 秃鹫也是一种食肉的动物却缺少猎豹那份傲人的勇猛;猎豹飞奔捕食,显示了生命的活力秃鹫捡食腐肉,显露了自己的无能七、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品评】 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 (其一), “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 (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 “ 试玉 ” 、“ 辨材 ” 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 赠君一法决狐疑 ” ,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 赠 ” 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 不用钻龟与祝蓍 ” 。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次北固山下哲理诗句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