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稻香村的诗句
1.谁为“稻香村”写的诗
摘一篇:稻香村命名过程藏玄机 只要读过《红楼梦》的人,对大观园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个美妙的理想世界里,一群少男少女为我们演绎出了无数个难忘的故事。
然而,大观园的原型为何地,却始终没有定论,袁枚家的随园,北京的恭王府等等说法总无法与大观园的美景联系起来,甚至有人由于找不到大观园的原型竟然会说出大观园就是曹雪芹的天才脑袋里凭空想像出之类的奇谈怪论。不过,事情的真相总有揭开的一天。
本文试分析一下《红楼梦》第十七回稻香春命名过程暗藏的玄机。一、宝玉为何改“野门”为“柴门” 大家知道,宝玉在为稻香村命名时引用了一句古诗“柴门临水稻花香”,大家一致认为此句出于唐代诗诗人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宝玉是因为诗中的“稻花香”三字将这里命名为“稻香村”,这么多年,红学界也就这么研究下来了。
但有谁重视了至为关键的一点,宝玉“篡改”了许浑的原诗:许浑诗是“野门临水稻花香”,宝玉所说的是“柴门临水稻花香”,宝玉把“野门”改成了“柴门”,一下子露出了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大家不禁要问,“野门”和“柴门”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院子外面的那道门吗?这是对西溪背景不了解所致,柴门者,柴家之门。
因为,大观园中稻香村的原型就是李纨生活原型柴静宜居住的沈氏庄园。沈氏庄园不叫沈门而叫柴门,是因为柴静宜嫁到沈家后,丈夫早逝,柴静宜带着独子沈用济支撑着家业。
所以称沈氏庄园为“柴园”合情合理,当时确实也有人在这么叫。为了坐实稻香村即为沈氏庄园,作者可算是费尽了心思,在书中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的线索。
二、新建之园为何被“古人道尽” 大家知道,第十七回,每次题字都是由众清客开始,到了稻香村也不例外,但是众清客在题字之前说了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刚刚建好园子,怎么就会“古人已道尽”,“杏花村”怎么就成了“述旧”了。
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由土默热红学来解答:难道《红楼梦》书中的大嫂子李纨母子居然居住在一个开酒店的山庄么?用不着惊讶,事实确实如此。据《杭州府志》记载:宋时置西溪酒库,取泉酿酒,名为“梅花泉酒”,此酒与“安乐山茶”齐名,远近驰名。
相传宋高宗过西溪时,曾入山村酒家,在西溪沈氏九间楼酒肆小饮,店掌柜以梅花泉酒供奉,高宗喜其甘洌清醇,御书禁酒界牌“不为酒税处”赐之,御准沈家卖酒从此不用纳税。沈氏家族从南宋起一直依傍“禁酒界牌”旁的西溪九间楼卖酒为业,并以“杏帘在望”的“杏花村”远近闻名。
明末僧人释大善《西溪百咏》有《禁酒界牌》一诗专咏此事:“杏花村里酒帘摇,行伴寻香渡小桥。满架佳肴珍异备,几瓶娇艳座精标。
店翁含笑庖童喜,仙客贪杯美酝招。能悦天颜留御笔,不为酒税至今朝。”
皇上都留下御笔的地方,后人当然会趋之若鹜了。虽然今天这些诗作留下的并不多,但有僧人释的“杏花村里酒帘摇”已经足够了,谁也别想否认沈氏九间楼酒家就叫“杏花村”,贾政表面上说“犯了正名”,要改掉,实际上是在强调这里的原来的正名就是“杏花村”。
宝玉所引的江南才子唐伯虎的“红杏梢头挂酒旗”是不是写的这里,包括杜牧的那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的意境与西溪杏花村似乎更接近,“清明时节雨纷纷”和“牧童”这都是带具有江南特色的描写。
苦于没有更多资料可供参考,这一话题也只能是点到为止。其实,《红楼梦》中能够证明稻香村就是西溪“杏花村”的特殊描写还不止这些。
三、稻香村前为何要立一题字石碣 大观园的其它住所如怡红院,潇湘馆等都是在门前一匾一联,唯独到了稻香村这里,就就成了一块石碣,并且是反反复复地大加渲染。 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
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令人奇怪的是众清客并没在这里题下范成大(即范湖石,笔者注)的“田家之咏”,而是提出了酒家的独特称谓“杏花村”,宝玉虽然是改“杏花村”为“稻香村”,但一句“杏帘在望”还是把这里锁定在了酒家。 在石碣上题“酒家之咏”,这还只是这块石碣的第一个作用,更重要的是,沈氏酒楼前曾经就立过一块由唐高宗亲笔所题的“不为酒税处”的“石碣”(据余杭政府网站介绍,宋高宗在喝过沈氏酒楼的酒后“御书‘不为酒税处’,并立碑。”
) 四、贾政为何要补立酒幌 在《红楼梦》里,贾政是个古板的人,对那些标新立异的东西从来就是持反对态度,对清客和宝玉的题词也是多有微词,而在稻香村贾政却是一反常态,清客们所题杏花村不但没有使贾政生气,反倒使一口一个“归农”的他认可了酒家的定位,而且还说什么:“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
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
2.谁有关于稻香村名字来历的作文400字
北京稻香村
“稻香村”名考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宝玉冷笑道:【庚辰双行夹批:忘情最妙。】“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
话说“稻香村”,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食品店常见的字号,《清裨类钞》有云:“……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为何食品店要取名“稻香村”,说法不一。一说缘于诗词,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
另一种说法则颇有些神话的味道。相传数百年前,江浙一带有一家卖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一天晚上,店里忽然来了一个讨饭的瘸腿汉子,老板见他残疾可怜,就送了些东西给他吃,又见天色已晚,便在店内一个角落里铺上稻草,留他住宿。
第二天,瘸腿汉子不辞而别,老板便把他睡过的稻草拿去烧火,没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扑鼻。于是他大肆宣扬,说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还将店名改为“稻香村”。从此,他的生意逐渐兴旺,其字号也被人争相使用。
也许正是因为“稻香村”名称之妙,当1895年(清光绪21年),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谙南味食品制作工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创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稻香村”这一字号就成了不二选择。
3.古人称赞桃花酿的诗句
古人称赞桃花酿的诗句:
1、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唐代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译为: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2、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明朝唐寅《桃花庵遇仙记》
译文:桃花的魂魄酿造出桃花酒,能够辨识出花香的人都是有缘人。
3、忘怀不使海鸥疑,水映桃花酒满卮。——唐朝羊士谔《野望二首》
译为:无拘无束的海鸥都不会怀疑,清水映照着桃花,在酒杯里倒满了桃花酒。
4、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明朝唐寅《桃花庵歌》
译为:酒醒的时候就在桃花前边坐着,酒醉的时候在桃花树下睡觉。
扩展资料:
桃花酒的传说:
在西王母娘娘身旁有一位美丽的蟠桃仙子,叫董双成。传说董家植桃成林,草庐外被一片嫣红桃花簇拥其间,犹如生活在仙境一般。
一日,董双成望着满园盛开的桃花似有所悟,便将桃花泡于酒中,酿制出的桃花美酒清冽甘醇,酒香飘至数里之外,更是引得无数好酒之人垂涎三尺,尝过的人更是难以忘怀。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董双成配以桃花酒服用这炉异香扑鼻的丹药之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兴奋之余取来玉笙吹奏。
这美妙的乐曲引来仙鹤翩然而降,董双成跨上鹤背,仙鹤将董双成载到昆仑山,做了王母娘娘身旁的侍女,受命看守蟠桃园。
董双成还将桃花美酒的工艺带到仙宫,每逢瑶池盛会,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和桃花美酒,都是经董双成纤纤玉手精选而来。
董双成成仙后,留在世间的桃花酒更受世人喜爱,人们也称之为“养颜酒”,至今仍广为流传。正所谓“此酒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这酒本来应该天上才会有的,在人间能喝到几回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庵遇仙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望二首
4.稻香村的历史和得名由来
“稻香村”名考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宝玉冷笑道:【庚辰双行夹批:忘情最妙。】
“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
’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 话说“稻香村”,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食品店常见的字号,《清裨类钞》有云:“……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为何食品店要取名“稻香村”,说法不一。
一说缘于诗词,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具,的确妙得很。
另一种说法则颇有些神话的味道。相传数百年前,江浙一带有一家卖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
一天晚上,店里忽然来了一个讨饭的瘸腿汉子,老板见他残疾可怜,就送了些东西给他吃,又见天色已晚,便在店内一个角落里铺上稻草,留他住宿。 第二天,瘸腿汉子不辞而别,老板便把他睡过的稻草拿去烧火,没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扑鼻。
于是他大肆宣扬,说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还将店名改为“稻香村”。从此,他的生意逐渐兴旺,其字号也被人争相使用。
也许正是因为“稻香村”名称之妙,当1895年(清光绪21年),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谙南味食品制作工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创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稻香村”这一字号就成了不二选择。 引南式糕点 自创经营模式 当年,郭玉生将店铺就选在了最为繁华的前门外观音寺(现在的大栅栏西街东口路北)。
铺面坐东朝西,三间门脸,二层小楼,进门后左边是青盐店,右边是茶食柜,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稻香村南货店”。 稻香村开张这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郭玉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南店北开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稻香村前店后厂(那时又叫“连家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样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在气候干燥的北京很受欢迎。当年稻香村生产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是初次露面,让习惯吃北方“大饽饽”的京城人享受到了精致的正宗南方美食。
这家南味杂食店没多久就“火”了起来,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食客络绎不绝,上到名人百官,下到平头百姓。 据《旧都百话》记载:“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来,当地的点心铺受其压迫,消失了大半壁江山。
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过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而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也是京城糕点铺中的异类,这种经营模式逐渐被后来的饽饽铺、食品铺所效仿。 用料讲究 花样翻新 稻香村食品讲究“四时三节”,端午卖粽子,中秋售月饼,春节供年糕,上元有元宵。
用料讲究正宗,核桃仁要山西汾阳的,因为那里的桃仁色白肉厚,香味浓郁,嚼在嘴里甜;玫瑰花要用京西妙峰山的,因为那里的玫瑰花花大瓣厚,气味芬芳,而且必须是在太阳没出来时带着露水采摘下来的;龙眼要用福建莆田的;火腿要用浙江金华的等等。做工讲究“凭眼”“凭手”,例如熬糖何时可以端走全凭师傅的经验,早一分钟没到火候,晚一分钟火候又过了,这就是所谓的“凭眼”;“凭手”则是指将熬好的糖剪成各种形状,这全是手工活儿。
稻香村 郭玉生心里明白,自己做的是字号活儿,料要用最好的,货不能有半点马虎,年节打“连班”(加班)他亲自到油面间去查看,油是不是少放了,火候是不是到家了。郭掌柜更懂得主顾是衣食父母,买东西没带现钱的他敢赊,留下订单的不论多远保准按时送上门。
为了把稻香村这块牌子叫得更响,郭玉生和他的门人鼎力开发南味食品,不惜重金从上海、南京、苏杭、镇江请来名师,一个个风味独特的产品纷纷摆上柜台,肉松饼、鲜肉饺、枣泥麻饼、酱鸭、筒鸭、肴肉、云片糕、寸金糖……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稻香村,拎一盒印有“上品官礼”字样,品贵名重的糕点;买几包酥糖或几块熏鱼,稻香村的食品在京城真正成了敬父母、送朋友的馈赠佳品。 稻香村也成了许多文化名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作家谢冰心、燕京大学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京剧名角谭富英,都经常到稻香村购物。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到北京,寓居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离观音寺稻香村仅有两三里路。
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3年到1915年期间,短短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有记载的到稻香村购物就有15次。 有一次,谢冰心和吴文藻夫妇来到店里,买了一些熟食和南糖,店伙计包好算账时,冰心夫妇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
伙计跑上二楼请出了掌柜的。老掌柜一见是熟人,满脸笑意,忙说:“东西您先拿去用,下次来一块算就行了!”多少年之后,冰心老人忆起此事,对稻香村诚信的生意经仍赞不绝口。
由鼎盛到分立至歇业 看到“稻香村”的生意很红火,1911年,稻香村门人汪荣清和朱有清另立门户,在观音寺街稻香村的对面开起了一个口味品种一模一样的南味糕点铺“桂香村”;1916年。
5.古代关于燕的诗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在《夜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梅尧臣《秋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纱》春恨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6.古人有关“家”的诗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嫁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苏遮幕》[宋]周邦彦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7.有没有关于香堇花古代的诗词
有关香堇花的古诗词没有,只有一个三色槿(三色堇是香堇花品种之一)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据说堇菜花是纯白色的,像天上的云。顽皮的爱神丘比特是个小顽童,他手上的弓箭具有爱情的魔力,射向谁,谁就会情不自禁的爱上他第一眼看见的人。可惜,爱神既顽皮箭法又不准,所以人间的爱情故事常出错。这一天,爱神又找到一个倒楣鬼,准备拿他来射箭。谁知道一箭射出,忽然一阵风吹过来,这支箭竟然射中白堇菜花。白堇菜花的花心流出了鲜血与泪水,这血与泪乾了之后再也抹不去了。从此白堇花变成了今日的三色堇,这是神话故事中三色堇的由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稻香村的诗句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