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根本的诗句
1.形容"打基础"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打基础"的诗句有以下九个: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王充《论衡 状留篇》
译文: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水滴滴穿岩石,也不是一天的功夫。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译文: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大海不挑拣细小的溪流,所以才能那么深。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文:以千里马的一跃,却还不到十步,而老马走一步没多远,却坚持不懈。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9、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
译文: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
2.形容有一身本领却不受重用的诗句
形容“有一身本领却不受重用”的诗句有:
1.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2. 英雄无用武之地。
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魏晋·左思《咏史》 意思是:自己有凌云志,万丈才,抱负宏伟,可惜却一生怀才不遇。
6. 英雄无用武之地。——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35蜀书5《诸葛亮传》意思是: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7.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意思是: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 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
8.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意思是:在当时因为皇帝心思根本不在求贤上,所以有才能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
3.关于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不忘根本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