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1.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如下: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译文: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译文: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唐·孟云卿《寒食》
译文: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5、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宋·苏轼《寒食雨二首》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2.杜甫写的关于寒食的诗
1、无家对寒食。——《一百五日夜对月》
2、寒食江村路。——《寒食》
3、虚沾焦举为寒食。——《清明二首》
4、寒食少天气。——《句》
5、寒食明堪坐。——《寒食夜苏二宅》
人物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杜甫诗集里哪些是写关于寒食节的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
椽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钩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画 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 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何坼,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赖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 龙 门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李监宅二首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赠 李 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临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
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 暂游阻词伯,却望临青关。
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 赠 李 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艹专)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屋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今 夕 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赠特。
4.杜甫和辛弃疾写清明节寒食节的诗各一首
杜甫有两首清明诗 如下:
杜甫的清明二首之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杜甫的清明二首之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辛弃疾寒食诗
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5.描写寒食节的古诗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有哪些
1、唐代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译文: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2、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译文: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6.寒食节的诗句
寒食节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____孟云卿《寒食》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____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____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____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____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____张镃《寒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____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____赵鼎《寒食》 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
____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____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
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____沈佺期《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____沈佺期《寒食》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____韩偓《夜深 / 寒食夜》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____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____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____杨万里《寒食上冢》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____孟云卿《寒食》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____温庭筠《寒食日作》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____郑刚中《寒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____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____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
____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____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____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____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____王建《寒食》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____周邦彦《兰陵王·柳》 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____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____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____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____云表《寒食诗》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____王安石《壬辰寒食》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____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7.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古诗
清明: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杜牧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宋代:王禹偁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宋代:黄庭坚4、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唐代:孟浩然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唐代:白居易6、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翥7、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唐代:韦庄8、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唐代:孙昌胤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宋代:吴惟信寒食: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代:韩翃2、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唐代:白居易3、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宋代:李清照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唐代:孟云卿5、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代:杨万里6、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代:韦应物7、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唐代:杜甫8、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宋代:张镃9、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唐代:云表。
关于寒食节起源的诗句
1.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一、《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16239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三、《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2.用寒食节的来历和古诗寒食的意思写一篇小练笔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是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那么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下。
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3.寒食节由来
寒食节又叫禁火节,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重耳蒙难流亡十九年,介子推跟随历尽艰辛,并从自己腿上剜肉为重耳充饥。晋文公回国即位后,封赏所有于患难时跟随他的人,唯独把介子推遗忘了。后来发觉此事,悔之不及。然介子推却不愿封官,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亲自到绵山寻找,介子推拒不出山。晋文公想以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接受封赏,哪知火烧三日,介子推抱树被火烧死。晋文公百感交集,为了纪念他,便下令在每年的这一天里禁止烧火做饭,只可吃冷食。
唐卢象写了一首《咏寒食》的诗,诗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汉代把这一天定为“禁烟节”,规定各家不能举火,只能在宫中晚上点火燃烛,再将火种传到贵戚之家。
4.寒食节的来历
1、"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
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
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
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
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
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
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
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
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
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2、【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
5.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
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
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关于由来的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编辑本段寒食节习俗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
6.寒食节的来历
1、"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
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
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
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
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
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
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
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
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
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
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2、【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
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
7.寒食节地由来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
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8.寒食节的来历及习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节日起源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即晋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
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节日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
《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下列诗句中与寒食节相关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