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洁身自好的诗句背景
1.洁身自好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竹 石》郑 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2.表达“自己洁身自好品格”的诗句有哪些
1.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梅花 / 梅》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 《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5.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表现辛弃疾洁身自好的诗
西江月 遣兴宋·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生,充满着英雄行为和传奇色彩,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与他同时代的人,就认识到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说他如“青兕”、如“真虎”、是“前身诸葛”。
辛弃疾是一个“余事作诗人”的人,他自己在词中常感慨陈说: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因此,纯以词人论辛弃疾,就不足以知辛弃疾。
词如其人,辛弃疾是一个“名德冠朝绅”、“安边有成略”的英雄人物。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他的词,震响着时代的风雷之音。王士祯《倚声集序》说他的词既不同于“文人之词”,也不同于“词人之词”,而是一种“英雄之词”,可谓有得之见。
辛词现存六百余首,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是稼轩豪放词风的主脉,同时也有不少意兴玲珑的闲适之作和词调婉转的柔媚之作,显示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这首《西江月·遣兴》是整部《稼轩集》中最为出奇的一首,不论用语还是立意,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
这首词常被误冠以“颓废”的标签,消隐在历代传统品词家的视野中。实际上能有多少人体会到了辛弃疾那颗敏感的词心呢?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入南宋朝廷,正式踏入南宋仕途,开始了在偏安朝廷的宦海沉浮,其间曾三次被劾去职,仅两次退隐山林就达十八年之久。
但泉林之趣并没有掩盖了他的报国之心,朝廷一有起用的任命,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悲壮;不知其可与不可而为之,却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一次又一次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灭,留给词人的只是那无边无际的孤独。但是,孤独者都是思想者。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这位旷世英雄写下了这首孤独醉客之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开篇便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酒气。
敢于在词作里直言“醉里且贪欢笑”,确实惊世骇俗,即使是对一个退居山林、留恋诗酒的“前官员”而言,也有不纾国难、言行颓废之嫌。但一个“且”字是这两句的词眼。
从字意来讲,“且”在这里既可解作“暂且”,也可解作“姑且”,无论哪种解法,均表露了作者此刻的心理活动。所谓的“欢笑”,并不是真正的快意风流,而只能是酒醉麻木中的暂时逃避,一旦酒醒后,那黑压压的现实又将怎样刺痛辛弃疾那颗忧时伤世的心?这使我们想起他的《鹧鸪天·游鹅湖、病起作》里最后两句:“醉中只恨欢娱少,无奈明朝酒醒何”,这应该是“醉里且贪欢笑”的最好注释。
“要愁那得工夫”,实际上也是正话反说。词人的一生,真可谓愁苦的一生。
他的那首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更是千古写愁名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要愁那得工夫”,正是“欲说还休”的婉转表达。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句话看似和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意思,其实相去甚远。
孟子的意思是说啊,这书上东西不能完全相信,更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奉若神明,一切照搬,那就读死了。而辛弃疾的意思是,古书上的那些至理名言现在在这个南宋小朝廷里行不通了。
因此信它无用了。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以来,夙夜为国事奔波,按“事君能致其身”的古训,尽一个大宋子民的职责,向皇帝上《美芹十论》,又向当政者献《九议》,自己也曾在词中说过“万钟于我何有,不负古人书”,可为什么被一贬再贬,投闲置散近二十年?看来不是社会出了问题,就是“古人书”出了问题。
而后者是虚,前者是实。词人借醉酒的掩饰,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做了一次深刻的追问,同时,也对现实做了一次辛辣的反讽。
词的上片只是“醉言”,是一个孤愤者的宣泄。语言平白如话,仿佛刚从他的口中说出,自然新鲜。
下片意脉一转,由虚入实,叙事性描写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问话也有自语,还有细致的动作描写,恍如一段押韵的小品文。“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他独酌独饮,不知不觉倒在松树旁。
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树看成了人,询问起自己的醉态。恍恍惚惚中,他觉得松树在眼前走动,似乎要过来扶起醉倒在地的他。
他立即伸出手推开松树,大喝一声:“去”!词人将自己的醉态刻画得如此维妙维肖、生动风趣,却叫人如论无何也笑不起来。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孤独寂寞的辛弃疾。
没有人陪他饮酒,他只能独饮独醉。醉倒时只有松树在旁,也只有松树要扶他一把。
他寂寞得只能与松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忧愁?虽然词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隐藏在词人醉态之中的寂寞与忧愁却令人痛心。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倔强好胜的旷世英雄。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于谦用诗句什么来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