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及赏析

关于月亮诗句及赏析

1.赏析关于月亮的诗句,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代表月亮,千里之遥的人望月寄相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以为是白玉盘挂在天上,孩提时幼稚的猜想,表达出诗人对小时候无忧无虑时光的眷恋。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如钩,非满月,诗人独自一人在西楼上观看月景,表达出诗人亡国后的痛苦及无尽的悲凉。

4.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月亮圆缺有时,现在圆满终究会有缺损的那天,深沉的思考引发了诗人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表达了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与悲哀。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去已是天明,诗人对着摇曳的渔火,自然引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光皎洁铺在地面上,缓缓镀上银辉,抬头冷清的月,低下头,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自然涌上心头。

呼~~~终于答完了,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

2.关于月亮的古诗和鉴赏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3.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不用太多,两份不同的

相见欢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的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批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由于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4.古今描写月亮的诗句加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该词被誉为“中秋词主”。

5.有关月亮的古诗十首及赏析

月夜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鉴赏: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6.关于月亮的诗歌加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7.求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分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题前小序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本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 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

“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可怜”,可爱。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他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表现了他的聪颖灵悟,也说明由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因此才具有这种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体之外为“天外”;“汗漫”,空阔无边;“浩浩”,广大的样子;“姮娥”,嫦娥。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虽然不算问题,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也只有象他这样想象丰富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前两问,问的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后一问,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发生了怀疑,这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嫦娥孤寂与谁邻”意境相近,两位巨匠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所有传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疑问。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

他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亭台楼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二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

“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钩”样的月牙呢?这与“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骆宾王:《玩初月》)的发问相比,更为具体深刻。 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

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

8.谁有有关月亮的诗句,要有赏析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关于月亮诗句及赏析

关于思乡的诗句及赏析

1.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静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2.关于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5首)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

3.10首思乡诗 有注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

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

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4.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

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

萸,可以避邪。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

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诗的大意说: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思乡古诗解析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常见情感:1.羁旅愁思 2. 征人思乡 3. 思亲念友 4.闺中怀人 常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孤雁:孤独 、思乡、思亲。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柳 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 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示怀乡之情。 10、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11、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2、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其他信息 梦境。“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家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节日。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声音。

芦管声、乌鸦声、笛声、杜鹃声、角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景和情的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6.思乡诗及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7.语文思乡古诗及其赏析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赏析

玉楼春(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含苞待放之花,富于“欲语还休”的韵致,可以造成生成性的境界,加强鉴赏者的参与意识,用想象来补充、来创造花开时的美。词上片主要写之情态,下片写转赏梅之人。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8.思乡的古诗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9.思乡诗15首,最好有赏析,五绝或七绝其他都行,很急

关于思乡的古诗1.《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人日思归》南北.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渡桑乾》唐.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9.《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关于思乡的诗句及赏析

关于月亮诗句的赏析

1.赏析关于月亮的诗句,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代表月亮,千里之遥的人望月寄相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以为是白玉盘挂在天上,孩提时幼稚的猜想,表达出诗人对小时候无忧无虑时光的眷恋。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如钩,非满月,诗人独自一人在西楼上观看月景,表达出诗人亡国后的痛苦及无尽的悲凉。

4.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月亮圆缺有时,现在圆满终究会有缺损的那天,深沉的思考引发了诗人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表达了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与悲哀。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去已是天明,诗人对着摇曳的渔火,自然引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光皎洁铺在地面上,缓缓镀上银辉,抬头冷清的月,低下头,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自然涌上心头。

呼~~~终于答完了,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

2.关于月亮的古诗和鉴赏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3.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和鉴赏

月夜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鉴赏: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把酒问月①[1]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②,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③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⑤,月光长照金樽里。

[2]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

4.关于月亮的古诗,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5.古今描写月亮的诗句加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该词被誉为“中秋词主”。

6.一首有关月亮的诗词,并且附上详细赏析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7.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不用太多,两份不同的

相见欢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的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批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由于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8.谁有有关月亮的诗句,要有赏析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9.赏析关于月亮的诗句,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代表月亮,千里之遥的人望月寄相思,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以为是白玉盘挂在天上,孩提时幼稚的猜想,表达出诗人对小时候无忧无虑时光的眷恋。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如钩,非满月,诗人独自一人在西楼上观看月景,表达出诗人亡国后的痛苦及无尽的悲凉。

4.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月亮圆缺有时,现在圆满终究会有缺损的那天,深沉的思考引发了诗人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表达了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与悲哀。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去已是天明,诗人对着摇曳的渔火,自然引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光皎洁铺在地面上,缓缓镀上银辉,抬头冷清的月,低下头,对家乡家人的想念自然涌上心头。

呼~~~终于答完了,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

关于月亮诗句的赏析

关于描写思乡的诗句加赏析

1.思乡的古诗加赏析

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品译文

本文意思: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本段作品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2.借明月抒发思乡的诗句加赏析

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3.思乡的名句以及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

4.从古到今的思乡的诗(加赏析)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赏析:表面看来写的是诗人在外地为官,境遇艰苦,其实写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这岚雾、滩声、峡气、正所谓,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来材大难为用,将登太行雪满山。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

这首是主要表现旅人在外的思乡与愁苦 触景生情 便作此诗 句句言情 词词达意 给读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抬头明亮的月亮高挂夜空低头淡淡的乡思涌上心头。

5.从古到今的思乡的诗(加赏析)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0363238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赏析:表面看来写的是诗人在外地为官,境遇艰苦,其实写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这岚雾、滩声、峡气、正所谓,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来材大难为用,将登太行雪满山。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

这首是主要表现旅人在外的思乡与愁苦 触景生情 便作此诗 句句言情 词词达意 给读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抬头明亮的月亮高挂夜空低头淡淡的乡思涌上心头。

6.描写春夏秋冬,乡愁,思念,边塞的诗句加赏析

描写春天的古诗: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析〕由于雨很小,所以它只“润”、以“如酥”二字来表现初春小雨的“润泽”,十分准确、新鲜。

说草色遥看可以见到,近看却见不到,准确地写出了原野小草初萌的景象,根据我的实际观察,的确如此。其实“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常识我们应该人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写出来,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其实,好诗的妙处并不在于“难懂”,而在于“通俗”,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高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最后两句是对初春的赞美,说这是春天的最好时光,比“烟柳满皇都”时更好。

初春是生命力萌动的时候,有着美好的未来,同时还能引发人们对盛春景色的想象。而真正到了盛春,春色已一览无余了。

作者观察敏锐,设喻新鲜,这是歌唱初春的佳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描绘了春景之美,万籁复兴的一边大好春光,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

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

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描写夏天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 ——唐·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将高骈的诗作。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

“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

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

7.描写春夏秋冬,乡愁,思念,边塞的诗句加赏析

描写春天的古诗: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析〕由于雨很小,所以它只“润”、以“如酥”二字来表现初春小雨的“润泽”,十分准确、新鲜。

说草色遥看可以见到,近看却见不到,准确地写出了原野小草初萌的景象,根据我的实际观察,的确如此。其实“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常识我们应该人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写出来,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其实,好诗的妙处并不在于“难懂”,而在于“通俗”,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高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最后两句是对初春的赞美,说这是春天的最好时光,比“烟柳满皇都”时更好。

初春是生命力萌动的时候,有着美好的未来,同时还能引发人们对盛春景色的想象。而真正到了盛春,春色已一览无余了。

作者观察敏锐,设喻新鲜,这是歌唱初春的佳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描绘了春景之美,万籁复兴的一边大好春光,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 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

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

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描写夏天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 ——唐·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是唐末大将高骈的诗作。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

“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

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8.【抒写乡情的诗歌(现代诗)和赏析一定要现代诗外加赏析,余光中和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关于描写思乡的诗句加赏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借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及赏析

诗句

关于的名言警句(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阅读(8200)

1、不要执着,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世界不会迎合你,地球不是为你转的,所以不要执着于拥有,连我们都只是红尘的过客,生是赤条条的来,死又能带走什么呢。(学会放手) 2、人生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接受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我们...

诗句

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浙江)

阅读(8219)

预录取是高校根据本身在各地的名额结合当地考生报考情况得出的,一般来说预录取分数线几乎就是实际分数线。当然也不是100%,有的学校名额分配有变动,例如2006年复旦大学文科在安徽没有招够,于是将剩余的名额给了理科,结果导致...

诗句

关于菊花的诗句有哪些(秋天菊花的古诗)

阅读(8173)

描写菊花诗句名句一瞥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⑶ 待到...

诗句

表达心情的句子发朋友圈(发表心情的句子正能量)

阅读(7890)

1.晴天里有阳光,阳光总是充满温馨,相信有这么多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晴天会永远阳光灿烂。2.天气挺好,阳光淡淡的,心情坏得正是时候。3.天气晴朗心情好一起出来赏花草。4.晴天的午后,夏日的阳光如水般音符一样灿烂的流动...

诗句

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 横幅)

阅读(8028)

文明工地宣传标语 1 1、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2、管理基础打得牢,安全大厦层层高。 3、打工在外不容易,安全首先放第一。 4、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5、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6、严格要求安全...

诗句

读书笔记摘抄10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100字)

阅读(8810)

下面是我整理的水浒传的 读书笔记 摘抄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摘抄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

诗句

鼓励的话简短一句(鼓励的话简短一句英文)

阅读(8284)

9、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10、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是一种安慰,一齐走的兄弟姐妹忠告是一种激励,一齐走的兄弟姐妹鼓励是一种力量,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想念是一种愉悦。祝福你兄弟姐妹!11、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

诗句

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 壁纸)

阅读(2805)

说说2020心情说说感悟生活带图片 1、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朝,各人所经历的过程不同,则必然结果迥异。一辈子,一条路,一片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观点和心态也就随之改变。人最大的魅力,是永远保有一颗无功利的善心。善待他人,多一份...

诗句

表达思乡的古诗(关于思乡的诗句10句)

阅读(2671)

《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

诗句

如何骂人气死对方(用原耽骂人气死对方的话)

阅读(3073)

二、怎么骂绿茶能把对方气死 1.你女朋友真的好容易生气呀 你一定很累吧 还好,要是和你这么丑的在一起才是真累 2.你的冰激凌没有我的甜耶 怪不得你有糖尿病 3.我不是为了拆散你们,我是为了融入你们 家里不缺...

诗句

中秋节古诗大全小学(小学中秋节的诗句)

阅读(2808)

中秋节的小学古诗1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

诗句

歌颂母爱的句子(托物言情三个歌颂母爱的句子)

阅读(2730)

8、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静,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幽秀丽,恬淡高雅。 9、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0、母爱...

诗句

经典语录短句霸气(厚黑学经典语录短句霸气)

阅读(3132)

霸气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 问天下谁与争锋唯我傲视苍穹。2. 霸气无双谁与谁,血染战甲凶魔煞,一人一刀仗天涯,凶名天下无与比,封刀种田清闲年,若有谁敢犯华夏,启刀穿甲灭满门。3. 一人若孤寂,灭掉业障气!昆仑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