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山酥油饼诗句
1.吴山酥油饼的蓑衣饼
钱桂华君的《漫话吴山酥油饼》一文,说吴山酥油饼又称“蓑衣饼”,系与苏东坡有关。为了说明“蓑衣饼”叫法的可靠性,钱君引用了苏东坡在吴山吟的一首诗:“野餐花前百事无,腰间维系一葫芦;已倾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之后苏便以自身所穿之蓑衣与饼相似而将该饼命名为“蓑衣饼”。
钱君上述说法,我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
先说上述这首诗。该诗并非苏东坡在杭州吴山所吟,而是在湖北黄州所咏。《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一版)一书摘引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原文曰:“东坡在黄州,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何名?主人对此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谓:‘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钱文误为“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再说苏东坡游吴山,杭州地方志只记载他在吴山山系南部的瑞石山东麓之宝成寺赏牡丹花时,见到前任太守赵亻卒壁上所题之诗,曾即兴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亻卒》一诗,并由后人刻在感花岩上,一直留传至今。除此并无他诗。再说吴山宋代时并无民居,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杭州太守也)引用宋人史料,在《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说:“前宋时,杭城西隅多空地,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林木茂盛,阒无民居。又,宋人周密在写杭州的《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吴山“且闻近日多虎,往往白昼出没不常,遂不能尽讨此山之胜,故书以示好事寻游者。”由此可见,吴山在宋代时“人迹不到”、“阒无民居”,又“多虎”且“出没不常”,哪有什么“店铺”卖饼?吴山的登山石阶是元代所修(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元之前的北宋杭州太守苏东坡,何能“策杖步行到山上”且见“有人争相购买酥饼”,岂不是在说天方夜谭中之神话?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不要凭空将它叫法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北宋时代。在下希望撰写烹饪史话及美食趣话的作者们,要实事求是写作,掌故轶闻一定要有根据;如果是民间故事及传说,也要客观地反映事物,不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2.杭州吴山油酥饼简介
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一书中即已提及,并作赞誉。酥油饼用上等白面粉搀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人们在吴山风景点仿照此饼,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杭州传统名点。因旧时常在吴山风景区供应,又得到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赞美而得名。
吴山酥油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源于宋初问世的名点“大救驾”,后南宋迁都杭州,世人为借故讽政,便仿制“大救驾”,希望南宋朝廷记住开国的艰难,不要丧权辱国。此点以吴山所制最为有名,故得“吴山酥油饼”的美名。二说起名于北宋苏东坡。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着芒履,冒雨游吴山,见众人争购油饼,也买几只,解下酒葫芦,坐在野花丛中,品尝起来。觉得此饼香脆松口,味道特佳。问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无什么美名”。苏东坡细观此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蓑衣一样,便随口说道:“好,既无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因为,苏东坡为此饼取名,从此,吴山“蓑衣饼”,生意兴隆,声名远扬。因为,“蓑衣饼”与“酥油饼”,字音相谐,又加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就改称为“酥油饼”。酥油饼系由安徽寿县一带栗子面酥油饼演变而来。用油面叠酥制成。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园,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南宋时吴山始制。
3.吴山酥油饼的蓑衣饼
钱桂华君的《漫话吴山酥油饼》一文,说吴山酥油饼又称“蓑衣饼”,系与苏东坡有关。为了说明“蓑衣饼”叫法的可靠性,钱君引用了苏东坡在吴山吟的一首诗:“野餐花前百事无,腰间维系一葫芦;已倾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之后苏便以自身所穿之蓑衣与饼相似而将该饼命名为“蓑衣饼”。
钱君上述说法,我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
先说上述这首诗。该诗并非苏东坡在杭州吴山所吟,而是在湖北黄州所咏。《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一版)一书摘引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原文曰:“东坡在黄州,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何名?主人对此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谓:‘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钱文误为“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再说苏东坡游吴山,杭州地方志只记载他在吴山山系南部的瑞石山东麓之宝成寺赏牡丹花时,见到前任太守赵亻卒壁上所题之诗,曾即兴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亻卒》一诗,并由后人刻在感花岩上,一直留传至今。除此并无他诗。再说吴山宋代时并无民居,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杭州太守也)引用宋人史料,在《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说:“前宋时,杭城西隅多空地,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林木茂盛,阒无民居。又,宋人周密在写杭州的《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吴山“且闻近日多虎,往往白昼出没不常,遂不能尽讨此山之胜,故书以示好事寻游者。”由此可见,吴山在宋代时“人迹不到”、“阒无民居”,又“多虎”且“出没不常”,哪有什么“店铺”卖饼?吴山的登山石阶是元代所修(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元之前的北宋杭州太守苏东坡,何能“策杖步行到山上”且见“有人争相购买酥饼”,岂不是在说天方夜谭中之神话?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不要凭空将它叫法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北宋时代。在下希望撰写烹饪史话及美食趣话的作者们,要实事求是写作,掌故轶闻一定要有根据;如果是民间故事及传说,也要客观地反映事物,不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4.求一篇写酥油饼的作文 500字左右
酥油饼为杭州著名风味特产,因主要产于市区风吴山而得名。早在二、三百年前 即已驰名四方。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一书中即已提及,并作赞誉。酥油饼用上 等白面粉搀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因饼开蒙茸有如蓑衣,所以杭人又呼之为"蓑 衣饼"。饼色金黄,食时,先时细白糖粉,入口时,松脆可口,颇具风味。数百年来凡 登吴山者,均以一尝吴山酥油饼为快事。今吴山茗香楼等处仍有供应。
由来
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一书中即已提及,并作赞誉。酥油饼用上等白面粉搀和白糖,用花生油煎制而成。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人们在吴山风景点仿照此饼 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杭州传统名点。因旧时常在吴山风景区供应,又得到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赞美而得名。
吴山酥油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
一说源于宋初问世的名点“大救驾”,后南宋迁都杭州,世人为借故讽政,便仿制“大救驾”,希望南宋朝廷记住开国的艰难,不要丧权辱国。此点以吴山所制最为有名,故得“吴山酥油饼”的美名。
二说起名于北宋苏东坡。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着芒履,冒雨游吴山,见众人争购油饼,也买几只,解下酒葫芦,坐在野花丛中,品尝起来。觉得此饼香脆松口,味道特佳。问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无什么美名”。苏东坡细观此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蓑衣一样,便随口说道:“好,既无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因为,苏东坡为此饼取名,从此,吴山“蓑衣饼”,生意兴隆,声名远扬。因为,“蓑衣饼”与“酥油饼”,字音相谐,又加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就改称为“酥油饼”。
酥油饼系由安徽寿县一带栗子面酥油饼演变而来。用油面叠酥制成。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圆,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南宋时吴山始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杭州吴山酥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