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
1.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谁的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出自:《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选自古诗( ),这首诗的
题目 登飞来峰①
作者 王安石
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说明 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好诗。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高瞻(zhān)远瞩(zhǔ)、胸怀宽广、不怕困难的豪迈(mài)气概和坚强意志。
注释 ①、飞来峰:今浙江杭州西北灵隐寺有飞来峰,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曾说,次山很像印度的灵鹫(jiù)山,“不知何时飞来”,因以得名。
②、千寻: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③、闻说:听说。鸡鸣(míng):鸡叫,指天快亮的时候。见日升: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
④、不畏(wèi):不害怕。遮(zhē)望眼:挡住眼睛的视线。
⑤、自缘(yuán):当然是因为。身:指自身、自己。最高层:指塔的顶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李白的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这根本就不是一首诗啊,上句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下句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反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1]
4.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登飞来峰》,全诗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同时末尾一句富有哲理——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补充:
释义:
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出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
全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表达的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相似。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个作者是谁